孟根才次克
(新疆和靜縣第一中學, 新疆 和靜 841300)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關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通知親自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礎的科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設計的指導思想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通過改變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改變以傳授知識為主,為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為主。
實施研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助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研究性學習重實踐,影響了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影響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校教育來說,教育學生怎樣學習比教育他們知道什么更為重要。
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提高、行為習慣的養成,歸根到底是學生學習的結果。學校教育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是要讓我們的學生形成一定的學習方式。傳統的教學環境使許多學生的學習偏重于機械記憶、淺導理解和簡單應用,僅立足于被動的接受教師的知識傳授。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優秀教師那里,教師并不把現成的結論和對某一定理的正確性證明告訴學生。教師讓學生有可能提出好幾種解釋和推翻另一個解釋,在這種情況下,知識不是消極掌握的,而是積極主動去獲取的。”
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設對教師提出了從未有過的要求和嚴峻的挑戰。它對教師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熟悉和研究教材、教法、積累教學經驗、完善教學藝術、揣摩高考動向等,而是從教育觀念到知識結構、從工作方式到教學行為有變化。
目前,大部分教師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都存在明顯的不足,教師作為參與者和學生一起開展探究學習,有助于擴大知識面,改善能力結構,增加對學生多方面的了解,提高專業水平,獲得專業發展。教師是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關鍵,教師的觀念、所扮演的角色、知識結構、教學行為、組織方式等不適應研究性學習的需要,因此必須對教師進行培訓。包括對現代教育理論的學習,對現代科普知識的學習,以及研究性學習的學習。中學化學教學中,適時、適量、適度的選擇適當的中學化學教材中的一些內容,進行研究性學習,鼓勵引導學生運用探索研究的方法進行學習,主動地獲取知識,發展以創造力為核心的各種能力,形成、提高科學素質。
傳統的教學“把學生的生命發展中最寶貴的精神活力和創造力銷蝕了,把學生形成積極、主動、自主的自我發展的可能性扼殺了。”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希望研究的很多問題都超出教師的專業領域,對于學生將要學習的很多內容,教師幾乎沒有專業知識方面的優勢可言,這種變化讓教師真正開始意識到自己在知識能力上的不足。讓教師從內心意識到自己存在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狹窄、對本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知之甚少等問題,從而產生了繼續學習、完善自我的強烈愿望。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建立一種新的關系,創造一種新的學習文化: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的知識體系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學習的伙伴,與學生共同開展探究知識的過程。學生不再作為知識的接受者,聆聽教師一再重復的事實與理論,而是懷揣各自的興趣、需要和觀點直接與客觀世界進行對話,在教師的指導下彼此討論與學習,共同認識現實的課程發展活動。
傳統教學過程中,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專業,是獨立地完成教學工作,基本上可以不和其他學科的教師有業務上的交往。但在研究性學習中,圍繞課題研究,教師指導的內容包括計算機知識、科研方法、各種專業知識、數據處理等各方面的知識。對絕大多數老師而言,很難獨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對學生課題的所有的指導工作。這就要求教師從個體走向合作,聯合起來對課題小組進行指導。這對教師來講,是一種工作方式的根本改變。他必須與其他同事建立聯系,從僅僅關注本學科走向關注其他相關學科,從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到和其他教師一起合作。我們可以看到研究性學習對教師的挑戰是全方位的、深刻的。它將是一種范式的根本轉換和極其痛苦的自我更新。
實施研究性學習能使學生處于主動發展狀態,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讓學生置身于各種客觀探究情境當中,包括各種實驗情境、自然情境、社會情境和問題情境等。埃德加·富爾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深刻地指出:“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這種個人同他自己的關系的根本轉變是今后幾十年內科學與技術革命中教育所面臨的最困難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