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勇
[摘 要] 體驗式教育已經融入高中教學活動中,實踐效果較好。本文先討論體驗式德育的本質內涵,以校園環境和課堂資源為出發點,重點闡述了實踐路徑,旨在培育出知、情、意、行統一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 高中;體驗式德育;本質蘊含;實踐路徑
體驗式德育指在實踐活動中,通過學生聽、視、參與等手段,在親身感受的基礎上,將外界信息內化為自身的道德素養,最終成長為社會需要的人才,促進高中教育的快速發展。
一、體驗式德育本質蘊含
體驗式德育理念來自杜威“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兩種教育思想。外國教育學家裴斯泰洛齊也指出“過于強迫兒童表面與形式上的規則,無利于培養其高尚的品質”。可知要想培養高中生的良好美德,需先從內心喚醒其求知欲,激發學生對外界事物的良好情感體驗,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體驗式德育主要指結合教學設計和內容,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利用創建情境的形式,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和參與,并主動進行體驗,進而獲取更多感性和理性的認知,加強對知識的理解,提升道德品質,最終形成健全的人格。但是從實踐角度分析,體驗式德育要在高中有效展開,還存在困難,很多學校和教師對此缺乏認知,影響德育效果。
區別于普通的實踐教學活動,體驗式德育本質是讓學生用心去感受外界環境,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內化。就像學習一樣,其實質是將外在信息變為自身的認知結構。將感官收集到的信息當作原始粗淺的材料,再經過大腦思考后,將材料變為知識、情感和態度等。例如:面對馬路上一名摔倒的老人,不同個體的表現也是不同的:有的人只是情感上表現出同情,但是沒有行動;有的人不但情感上體現出同情,還出手扶起摔倒的老人;還有的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可以說經過體驗,有的人轉變了原先的認知;而有的人則通過體驗,發現外界信息和自身認知結構相差甚遠,此時就要構建新的認知結構,此過程比較漫長,完成此階段就能獲得最終的成功。反之,如果外界信息和個體原有認知完全相反,那么同化的過程就很難,新舊知識互不相容,經過一段時間的融合,兩者還是互相矛盾,標志著體驗式德育過程失敗。
二、高中體驗式德育實踐路徑
1.環境熏陶體驗
學校環境對于高中生來說,就是一本無字教材,因其有約束、同化和導向等作用,對高中生體驗式德育工作影響很大。學校通過創建環境文化,完成“四館一體”環境的構建,即文化館、圖書館、活動館和展覽館,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有德育功能。如學校搭建“體驗式德育展示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展示區”“筑夢實踐展示區”等,充分利用校園環境,實現文化育人。除此之外,還可在教學樓中為學生建立琴棋書畫、體育項目等特色展廳,將校園真正還給學生,讓其在實踐體驗中,感悟德育本質蘊含。
2.課堂滋潤體驗
課堂是教育的主要陣地,為了使德育內容更好地融入教學中,教師建立“魅力教學”課程機制,如編制《魅力高中課程實踐計劃》,為高中生構建完整的課堂機制,有效滲透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知道自己的重要,推進道德品質教育的全面實施。
第一,找出德育滋養點。教師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顯性和隱性教學資源,找出其中蘊含的德育滋養點,在教學中融入友善、誠信、愛國、孝悌、互助等多種德育元素,通過有效的渠道,達到育人的目的。
第二,探究教學形式。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取更多體驗,就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將課堂還給學生,使其有講的權利、做的機會和說的實踐,真正變為學習的主人。基于此,作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四三四”模式,即四突出:突出學生、學習、探究和合作;三轉變:讓學生轉變學習方法、觀念和動力;四流程即:課前探究、課中合作交流、展示成果、課后延伸。讓學生在平等和諧的課堂環境中,用心感受,全身心地投入教學活動中。
第三,整合課堂資源。教師全面整理課程資源,包括本校、地方和國家教學資源,精煉主題。開展“主題式”德育活動,擴展學生體驗寬度。例如: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熱愛祖國”“傳承家風”等主題活動,將“家文化”和校本課程結合,自然灌輸家風教育,再結合我國傳統節日,從社會、自然、國家等角度出發,喚醒學生“習家訓、曬家風”的激情,升華學生的家國情懷。
綜上所述,經過對高中體驗式德育本質內涵和實踐路徑的探索,教師重新審視德育工作,不再將德育工作視野停留在課堂和教材中,而是主動為學生創建體驗情境,更加關注學生在此過程中的收獲和感悟,為社會主義培育更多綜合素質和核心素養強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孫玉紅.知性和體驗式德育——評《論知性—體驗式德育》[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8,34(6):121.
[2]張克龍.打造“三生”體驗式德育特色學校的行動研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34(11):77-81.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