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媛媛
摘? ?要:在單位制解體,社區成為整合城市居民基本單元的背景下,社區所承載的治理壓力不斷加大,需要充分挖掘在職黨員資源促進社區發展。在職黨員擁有單位人、社區人和黨員三重身份,其參與社區治理是發揮黨員先進性,充分挖掘社區內部黨建資源,緩解社區治理壓力,完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的應有之義。但在職黨員、社區和單位黨組織等主體的認識缺陷、社區活動安排的不合理以及必要管理制度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在職黨員參與作用的發揮。因此,實現在職黨員常態長效參與社區治理,需強化各方主體意識、創新社區活動以及完善相關制度。
關鍵詞:在職黨員;社區治理;必要性;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D26?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5-0182-02
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我國“單位制為主,街居制為輔”的基層社會管理體制逐步消解,社區成為整合城市居民的重要組織單元。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指出,要“堅持以基層黨組織建設為關鍵、政府治理為主導、居民需求為導向、改革創新為動力,健全體系、整合資源、增強能力,完善城鄉社區治理體制……”由此可見,完善社區治理體制的關鍵在于整合利用基層黨建資源。在職黨員是居住地在社區,但其黨組織關系在工作單位黨組織的黨員,具有“單位人”、“社區人”和黨員三重身份特征,是社區內部可利用與待發掘的重要黨建資源。
一、在職黨員參與社區治理的必要性
(一)保持黨的先進性的要求
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現代國家建設和社會構建不斷要求黨的建設與之相適應。一方面,“中國不論是社會,還是國家都是以中國共產黨為核心來組織和運作的。這個結構決定了黨的作為直接決定著國家作為和社會作為。”[1]另一方面,社會的變化也需要中國共產黨進一步鞏固執政基礎,加強自身先進性建設。黨的執政基礎和黨的先進性建設根本在于密切黨和人民的關系,而黨員的崇高性和模范性是體現黨的先進性的重要標志之一,培育黨員崇高性和模范性以及保持黨的先進性的根本途徑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2]。換言之,黨員先進模范作用的發揮體現了黨的先進性程度,而黨的先進性程度又直接決定了社區治理水平和基層社會的整合程度。因此,在職黨員不僅要在工作崗位上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更要回歸并融入社區,提升對群眾的動員力、服務面和關懷度,提升群眾對黨的認可度和追隨意愿,從而強化黨對群眾的整合力,實現社會建設。
(二)社區治理壓力不斷加大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但目前社區治理面臨任務重、難度大、要求高等難題,主要體現在:其一,市場經濟改革使人們從“單位人”變為“社會人”,對社區的依賴感進一步加強。其二,近三四十年家庭規模減小、穩定性下降以及核心價值被侵蝕,導致家庭難以實現個體組織化和遞送社會福利的功能[3],因而政府和居民對社區的管理與服務職能寄予了厚望。其三,伴隨社會快速發展與轉型,人口流動性和社區開放性增強,各類社會矛盾和問題都在社區內明顯地反應出來,社區亟需治理資源以發揮社會“第一道安全閥”功能。
(三)在職黨員資源有待挖掘
在職黨員的“單位人”和“社區人”身份既為其參與社區治理提供了可能性,又造成了管理盲點。一方面,在職黨員與退休黨員相比,年紀輕、精力足,部分在職黨員還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或社會資源,能夠為社區治理所用;但另一方面,大多數在職黨員的黨組織關系在工作單位而不是在居住的社區,社區管理缺乏一定的合法性支撐。此外,社區建設落腳于“單位制”解體背景下對社會成員的再組織以及成為社會福利供給和社會關系整合的新載體[4],關系、道德和情感共同體已超越地域共同體成為社區的核心內涵,而這種共同體轉變的實現需要依靠在職黨員的力量。
二、在職黨員參與社區治理的困境
(一)相關主體認識尚不到位
第一,在職黨員對于自身作為社區建設主體的意識不強。多數黨員不愿在社區表明自己的黨員身份,害怕因此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一些在職黨員將參與社區建設作為任務來完成,而不是出于自己作為社區主人的意識;部分在單位擔任一定領導職務的在職黨員難以放下身架與普通民眾一起參與到社區建設之中。第二,社區黨組織對所要動員和依靠的黨員范圍認識不清。社區開展活動動員和依靠的對象主要是社區在冊黨員,而對在職黨員缺乏必要的組織動員。
(二)社區活動安排不盡合理
第一,社區活動時間安排不合理。社區活動多在正常工作日舉行,這與大部分在職黨員工作時間相沖突。第二,社區活動供給與黨員需求不相匹配。社區活動單一,有的流于形式,難以滿足在職黨員多元化需求;社區活動受眾范圍以在冊黨員為主,較為狹窄;在職黨員深度參與社區管理事務的平臺相對匱乏。第三,社區活動宣傳動員不到位,還是以在宣傳欄進行張貼的方式為主,未能有效發揮社區非正式組織和線上宣傳平臺的作用。第四,社區活動組織主體相對單一,以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為主,未能發揮社會組織和社區能人的優勢。
(三)制度供給不足與制度落實不到位并存
第一,黨員到社區報到形式主義突出。黨員到社區報到是“雙報到”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推行已有數年。但仍有相當部分黨員未到社區報到,多數已報到的黨員也僅停留在“報到”層面,未能真正參與到居住地社區建設之中。第二,缺乏必要的黨員聯系制度。制度的缺位導致社區黨組織聯系在職黨員不到位、在職黨員聯系社區居民不到位和社區內在職黨員之間聯系不到位。第三,缺乏在職黨員參與社區治理的激勵機制。相關制度對于黨員的表彰獎勵主要以社區在冊黨員和區域內各單位報送的黨員為主,缺乏對在職黨員因參與社區治理而享受表彰的制度規定。第四,評價反饋制度落實不到位。許多單位在對黨員職工進行考核時,不要求社區提供在職黨員參與社區治理的證明;而有的單位雖有要求,社區黨組織也會礙于情面,出具能讓在職黨員相對滿意的意見。
三、有效促進在職黨員參與社區治理的建議
(一)合理定位在職黨員,強化各方意識
第一,強化在職黨員的黨員身份意識和社區主人翁意識。通過推進在職黨員“亮身份”活動,使在職黨員服務群眾、接受群眾監督,強化黨性意識和黨員責任感。第二,社區黨組織要重視在職黨員在社區建設中的生力軍作用。社區黨組織應建立本社區在職黨員人才庫,根據在職黨員特點,設崗定責,人盡其才并盡可能讓在職黨員參與社區公共管理決策事務。第三,單位黨組織要提升對在職黨員參與社區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單位黨組織應認識到在職黨員參與社區治理是有效延伸和加強黨員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徑,同時也要積極配合區域化黨建聯建工作,從而確保在職黨員參與社區治理有平臺。
(二)推動社區活動供給側改革
第一,了解包括在職黨員在內的全體居民需求,根據需要組織開展社區活動,變要在職黨員參加社區活動為在職黨員要參加社區活動。第二,拓展宣傳渠道,實現線上線下互動。加強線上宣傳互動方式的創建與使用,為社區內在職黨員之間的溝通交流搭建必要的平臺,實現線上與線下互動,變靜態宣傳為動態宣傳,變少數幾個宣傳為眾人宣傳。第三,引進社會組織,尤其是培育社區自組織,拓展社區活動組織主體。社區可考慮將部分自身難以承辦的社區活動以合同形式外包給社會組織,并且有意識培育本社區有在職黨員參與的各類自組織,在條件成熟時賦予此類組織更多組織開展活動的機會。
(三)完善制度供給,并確保落實到位
第一,建立健全在職黨員聯系制度。中央和地方黨委層面對在職黨員與社區群眾之間,社區黨支部與在職黨員之間的聯系,都缺乏必要的制度規定,因此建議市、區委層面出臺相關規定,以加強在職黨員與社區黨組織、在職黨員相互之間以及在職黨員與社區群眾之間的聯系。
第二,強化對在職黨員參加社區治理活動的考核評價,促進黨員到社區報到制度的落地。現行制度對在職黨員參與社區治理更多的停留在制度倡議層面,對單位如何對在職黨員參與社區治理情況進行考核評價以及考核評價結果的運用都缺乏必要的規定,因而建議相關組織部門在上述方面出臺具有較強操作性的實施規則。
第三,建立在職黨員參與社區治理評優推優制度。現行制度對黨員推優評優的規定主要以正式建制的單位黨組織和社區黨組織為基礎,在職黨員即使在社區建設活動中表現突出,也難以獲得社區黨組織的提名。建議基層黨委今后在對轄區內優秀黨員進行表彰時能給社區在職黨員配備一定的名額,以引導激勵在職黨員主動參與到社區治理之中。
參考文獻:
[1]? 林尚立.黨與人民關系決定中國的未來——基于中國自我革新能力的考察[J].當代世界,2013,(3):2-5.
[2]? 林尚立.中國之理:黨的先進性決定中國發展前途[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2,(6):71-78.
[3]? 張秀蘭,徐曉新.社區:微觀組織建設與社會管理——后單位制時代的社會政策視角[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7(1):30-38,159.
[4]? 吳越菲.“共同體”的想象與當代中國社區的塑造[J].浙江學刊,2018,(6):2,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