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2019中國5G技術的全面商用,傳統媒體、新興媒體、智能媒體和以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傳播為技術主體的網站、電子郵件、短信、QQ、博客微博和微信等新型電信通訊媒體交織融合,構建起媒介融合向縱深發展的全媒體業態。在中國大力構建人類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時刻,又適逢中國機構改革破拆橫亙電信通信和廣播電視“籬笆”的良好機遇,賦予5G時代電信通訊行業的媒體地位,問道與論道電信傳播理論,將電信傳播納入大眾傳播理論體系,科學完善新聞傳播演進進程圖譜,擺正電信傳播既有的“宣傳地位”“喉舌地位”,是構創中國特色“新大眾傳播”的必經歷程和未竟里程,是以中國為圓心推進創建全球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也是全媒體時代中國媒體管理制度創新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5G? 電信通訊? 媒體地位? 新大眾傳播? 管理制度
【中圖分類號】G20?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21.006
當下,全球化“三網融合”浪潮不可遏阻,5G技術規模化在中國進入到全面商用時期,電信通信與傳統廣播電視的邊界正在逐漸消弭,新的更大規模的電信通訊傳播產品破殼而出。在中國大力推進媒介融合向縱深發展、推進構建人類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時刻,又適逢5G牌照發放、中國機構改革破拆橫亙電信通信和廣播電視的“籬笆”良好機遇,問道、論道電信通訊傳播理論與實踐,擺正電信通訊行業既有的“宣傳地位”,確立電信通訊傳播在“新大眾傳播”體系中的本我地位,建構世界領先的電信傳播理論體系,為電信傳播正名,是中國新聞傳播理論研究蓄勢騰飛的重要突破口,是建構與創新科學完整的中國特色新聞傳播理論的歷史選擇,是中國新聞傳播理論探索與實證研究比肩世界一流并“彎道超車”的理想路徑,是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建設中國網絡強國的時代吶喊,是創建人類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論支撐,是創構“新大眾傳播”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支撐。
賦予5G時代電信通訊行業的媒體地位,為5G時代電信傳播理論問道與實踐求證,既是對經典新聞傳播理論的歷史叩問,是中國新聞傳播理論研究的尋根逐源,也是中國新聞傳播理論研究“不忘初心”、尊重“幕后英雄”的真情拷問,是中國新聞傳播理論研究“而今邁步從頭越”的使命擔當;論道中國特色電信傳播理論建構,考證中國特色電信傳播實踐價值,讓電信通訊行業這一“幕后英雄”轉向置身為新時期信息傳播“真的英雄”,是尊重歷史、還原歷史的新聞傳播研究學術本色,是中國機構改革時期媒介融合向縱深發展與時俱進、除舊布新的潮頭搏擊。
5G賦能釋放出電信通信行業豐富強大的“媒體”信號
當越來越多的人們將注意力從報紙雜志廣播電視轉向互聯網絡,世界政要、達官貴人也開始在網絡徜徉,或與網民聊天或發表微博時;當越來越多的人們傾向于將盡可能多的功能集中于手機,甚至連政府機關的會議通知、應急時的緊急命令和民情安撫慰問等均是第一時間通過短信發布時;當4G陸續成為過眼煙云,5G技術、5G網絡勢不可擋地撲面而來,“新媒體”“人工智能”“智能傳播”“5G傳播”等新概念、新思想、新傳播遍地皆是;當中國在全球率先發放4張5G牌照時,引發了中國傳統廣播電視與電信通訊行業的全新思考與論證,催發出中國新聞傳播管理制度的全面創新。
我們應賦予我國電信通訊行業與傳統媒體行業一樣的“媒體地位”,既給予其新聞采訪權,也按照新聞傳播機構的管理模式實施“把關人制度”,充當起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建設全媒體的重要力量,與紛至沓來的“智能傳播”“量子傳播”“超算傳播”“超智傳播”等新興傳播理論有機融合,創構出新時期中國特色“新大眾傳播”理論的粗致模樣。
(1)中國5G牌照發放,釋放出電信通信行業從信息傳播的幕后走向信息傳播前臺的強大信號,“電信傳播”之概念與內涵為越來越多人所理解和接受,形成與大眾傳播并駕齊驅的競合態勢,電信傳播納入大眾傳播體系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電信傳播、智能傳播、全媒體傳播共同匯聚而成的“新大眾傳播”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開展了實踐應用。
2019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標志著中國在全球率先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這一中國“G時代”的里程碑事件,徹底激活了長期波瀾不驚的中國傳媒市場,既被視為“三網融合”的實質性公平競爭與合作,也是中國電信通信行業與中國廣播電視比肩發展新時期中國新聞傳播事業和新聞傳播產業的里程碑。早在2016年5月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向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頒發了《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批準其在全國范圍內經營互聯網國內數據傳送業務、國內通信設施服務業務。這意味著,中國廣電網絡三年前已經成為與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分庭抗禮的第四大基礎電信運營商。
如果說中國廣播電視進入電信通信行業勢不可擋,那么,中國廣電網絡與三家中國電信通訊公司一起獲頒5G商用牌照,就會為其新的商業平臺開發產品,形成5G產業優勢,形成5G商業應用優勢,聚集5G產業資源,賦予占據牌照資源3/4的電信通信行業無限的關于傳播事業的暢想和產業的暢想。按照經典傳播學理論的概念,大眾傳播是由專業化的傳播機構,運用復雜的技術手段面向不定量多數的受眾進行的大面積傳播活動。根據這一概念,當下活躍著的各類電信傳播現象全部可以“對號入座”。如果說大眾傳播是高揚主旋律、實現國家政權“意識形態”的重要手段,帶著深深的“權力”印痕,具有明確意義的“喉舌”功能。那么,電信通訊傳播則是一個權力機構“喉舌”與普通百姓“自媒體”纏繞其中的多面體,其帶有政府機構的權力和權威,在應急事件和危機傳播中大顯身手;同時,電信通訊傳播又是電信通信行業技術創新與理論創新的有機融合,具有濃厚的市場經濟印跡,是普通老百姓暢所欲言的傳播殿堂,并有著極為巨大的產業規模和不可限量的未來空間。
(2)5G牌照發放并全面商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統領下的短信傳播、網站傳播、“兩微一端”傳播等電信通訊傳播分化裂變加速,推進了電信通信信息傳遞向媒體轉播的角色轉換,在新聞傳播實踐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元G到4G時代,中國電信通信行業與廣播電視行業沒有本質上的“交集”,即使在國家戰略層面大力推進的“三網融合”,也遲遲不見突破性的成果。轉眼到了5G時代,中國電信通信行業與廣播電視行業圍繞新時期新聞傳播開始了正面搏殺,并且依靠管理機制、技術力量和資本實力的后發優勢在某些領域占得先機,與人工智能技術勾連耦合,形成電信傳播、智能傳播新勢力。
放眼當下新聞傳播理論與實際勢力范圍,網絡傳播占據了主導地位,傳統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盛極一時風光不再。“新媒體”“電信傳播”“算法傳播”“智能傳播”“5G傳播”等新概念、新理論成為業界學界津津樂道的話題。當前,中國媒介融合向縱深發展勢不可擋,以電信傳播智能傳播為主導的全媒體新勢力的傳播影響力日益擴大增強。這種前所未有的、與電信通訊技術與智能技術密切相關的電信傳播、智能傳播、超值傳播、算法傳播等傳播新勢力,既與大眾傳播有著某些相似之處,又有自己的獨特方式,正在慢慢融入人們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成為新時期信息傳遞與交換的生力軍,“新大眾傳播”理論呼之欲出。
電信通訊傳播在中國更多地被認為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旁門左道”,其長期處于傳統大眾傳播的從屬地位,充當著為遠距離信息傳遞技術保障的角色。當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傳播為電信傳播“正名”時,電信通信行業與傳統大眾傳播行業不由自主地成為了傳媒產業正面交鋒的競爭對手。
當電信傳播陣營中的電話傳播、網站傳播、電子郵件傳播、博客微博客傳播、QQ傳播、短信傳播、微信傳播等開始更多地充當著大眾傳播角色,甚至某種時刻發揮著比既往大眾傳播更大的傳播作用時,電信傳播是否應該納入大眾傳播體系統一管理呢?假設某個國家和地區賦予互聯網絡重大新聞的第一時間信息發布權,或者規定網站媒體、博客微博客媒體、短信微信媒體以及其他各種移動互聯網媒體等電信媒體與傳統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機器同樣具有傳輸時政的功能呢?
當下,我國電信通訊行業一方面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及其他各種電信通訊技術終端,擔負著與傳統媒體一樣甚至更多的新聞傳播業務;另一方面又沒有像傳統媒體一樣的“媒體地位”,在很多場合(如高級別會議“兩會”、重大國際國內賽事全運會等)沒有新聞采訪權,這就既排斥了電信通信行業在“全媒體時代”的作為和擔當,也失去了有關方面順勢而為強化監管的機遇。
長期以來,我國電信通訊公司更多地考慮商業利益最大化,由于電信通訊行業在電信傳播領域缺少行業管理經驗,運營商“擦邊球”事件多有發生,各種有害信息乘隙侵入而防不勝防,造成了諸多負面影響。同時,國家信息管理處于中宣部、工業與信息化部、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等多頭管理,形成了這些年來我國電信通信行業信息傳播無法科學管理的亂局。要改變目前我國電信通訊行業“企業化”管理模式,結束“管理相對渙散,多頭管理既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亂局,淡化電信通訊公司將商業利益最大化置于首位的既有觀念,從管理制度、管理源頭上杜絕互聯網等新媒體傳播的各種有害信息,亟需一整套符合中國國情民意的新時期信息傳播的新型理論,在這樣的時間節點推出中國特色“新大眾傳播”理論可謂“天時、地利、人和”。
電信通訊從來就是新聞傳播的重要力量和無名英雄
在中外新聞傳播發展歷史長河中,時時刻刻有著電信通訊的身影。因其一直在傳播領域身后默默奉獻,長期以來充當“藍領工人”,既沒有“喉舌”的彪顯地位,也沒有“名記者、名編導、名主持”的風光盛名,甚至始終沒有一個應有的新聞傳播的合適名頭、名分。郵差、發報員、接線員、話務員、后臺技術支撐等是他們的代名詞,“網絡大咖”“網絡作家”“網絡黃軍”“網絡水軍”只能說是他們的代言人。正因為如此,電信傳播理論探索長期進入不了新聞傳播理論研究者的研究領地范圍,電信傳播理論長時期不能納入新聞傳播理論譜系。
在大眾傳播活動中,電信通訊傳播技術自始至終無處不在、無所不能。1848年,全球首家通訊社——哈瓦斯通訊社在巴黎與布魯塞爾間使用電報傳送信息。對電報技術的使用,使路透通訊社逐漸發展成為了國際性通訊社。1870年1月7日,哈瓦斯通訊社、路透通訊社和沃爾夫通訊社以“聯環同盟”形式,搭建了世界范圍的消息商品的生產和售賣格局。這一格局的形成,正是以各自對世界電報線路的壟斷占用為前提的。1913年,美聯社的新聞服務開始采用電報技術實現遠距離新聞直達業務。1877年,第一份由電話傳收的新聞電訊稿被送達波斯頓《世界報》,電話技術滲透到新聞傳播業務實踐。從那時到現在的100多年間,不斷出現的電信通信技術一直是各大通訊社、報紙雜志社和廣播電視臺異地文字、圖片、音視頻的傳輸工具。[1]
在新時代傳播陣營中,電信傳播的價值地位日益顯現。1992年,沃達豐公司通過手機終端發出世界上第一條短信息,這種即時文字傳輸為人類傳播帶來耳目一新的體驗。隨著電信通訊網絡技術的升級換代,短信傳播的使用人群和傳播效果日新月異,群發短信成為了政府體恤民情并且在突發事件中實現“危機傳播”的重要手段,短信投票一度是傳統廣播電視競賽節目競猜節目屢試不爽的互動利器。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在全球陸續實現互聯、互通,各種以互聯網為核心的相關電信傳播連續出現,彌補了傳統大眾傳播即時性、互動性、靈活性不夠的短板,達到了比傳統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既往大眾傳播更大的傳播范圍和更高的傳播效能。
既然在傳統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的實際應用過程中,電信傳播的各種技術手段和傳播載體從來沒有缺席過,為什么歷經100多年、曾經為遠距離大眾傳播作出創始性貢獻的電報傳播在大多數新聞傳播著論中(新聞傳播史論史學)幾乎找不到“只言片語”?電話(傳真)技術沿用至今,“電話連線”還時不時出現在廣播電視節目中,為什么新聞傳播管理機構和新聞傳播學術研究人員視而不見,同樣將其隱身在新聞傳播“幕后”?在新時代傳播陣營中,電信傳播的價值地位日益顯現,網站傳播、電子郵件傳播、短信傳播、QQ傳播、博客微博傳播和微信傳播等新型電信傳播,其社會影響力足以與傳統大眾傳播分庭抗禮,短信傳播、QQ傳播和微信傳播等即時通訊在應急事件和危機傳播中取代了傳統大眾傳播的位置,為什么卻得不到有關方面的確認?在未來傳播理論譜系中,電信傳播理論是否應該與原始傳播、口語傳播、印刷出版、電子傳播和未來傳播等量齊觀,共同建設符合時代發展的“全景式”新聞傳播理論譜系?
“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簡稱NCC或通傳會),是仿效自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的專業管理機構。“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由臺“行政院長”提名,經臺“立法院”同意后任命。在此背景下,中正大學下屬的社會科學院傳播學系亮出了“電訊傳播研究所”的旗幟,這應該算是中國最早專門研究電信傳播的學術機構。
中國大陸新聞傳播學者近年來注意到電信通訊行業的傳播價值,在各種場合開始給予了電信通訊明確的“傳播地位”。2010年,曾靜平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在《現代傳播》雜志適時發布了《電信傳播的研究路徑與理論構架》一文,這是中國大陸學者第一次以全新的視野和視角論述傳播學領域的新成員——電信傳播,文章對電信傳播的基本定義、研究背景、發展脈絡、學科體系和學術價值等各個方面作了開創性的全面詮釋。胡正榮在其2011年的《新媒體前沿》著作中,專門開辟“第二章:電信新媒體產業模式”,談及“移動互聯和融合開放”的內容。專家表示,5G是一項引發傳播學學科范式革命的技術,將給傳播學學科帶來根本性的變革,或將成為傳播學發展的決定性“拐點”,電信傳播學呼之欲出。
5G時代電信通訊行業如何履行大眾傳播使命
電信傳播理論的艱難曲折問道之旅,反映了當下電信傳播理論研究的各種不順、不暢、不到位、不精道。相比于歐美國家的電信傳播著論,國內更多停滯于電信傳播技術的歷史回顧,是電信傳播業務平鋪直敘的階段總結,對電信傳播的應有地位和使命擔當基本上沒有涉及。即使是曾靜平的研究論文,也沒有明確指出電信傳播的“媒體地位”,沒有一針見血地指出電信傳播就是大眾傳播的基本組成部分,電信傳播+大眾傳播已經構筑成新時期“新大眾傳播”。以5G時代中國電信傳播理論歸位為起點,探究以電信傳播智能傳播構筑而成的“新大眾傳播”的現狀與往來,是全世界新聞傳播理論研究尊重歷史、還原歷史的為學之道,是中國新聞傳播理論工作者面向中國機構改革國情和電信傳播業務實際發展現實的“初心行動”,是新聞傳播理論研究和實踐檢測著眼未來的創新、創造之舉。
5G賦能下活躍著的各類電信通訊傳播,全部可以對號入座“新大眾傳播”譜系。電信通訊傳播是以大數據為基礎的云服務堅實平臺,是技術創新與理論創新的有機融合,具有濃重的市場經濟印跡,是普通老百姓暢所欲言的傳播殿堂,并有著極為巨大的產業規模和未可限量的未來空間。
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搭建,越來越突出了電信通訊技術的“傳播功能與傳播地位”,傳播與科學的結合被廣泛接納,歐美發達國家很多傳播與科學學院(研究院)應運而生。中國即將開啟的政府機構改革,有望讓長期以來電信通信與廣播電視融合發展相互掣肘的局面大大改觀,“三網融合”各行其是的怪狀可望扭轉,電信傳播迎來了大發展、大繁榮的“名正言順”時期,電信傳播歸入大眾傳播體系,理直氣壯地擔當起黨和國家的輿論宣傳重任,發揮出新型大眾傳播機器應有的作用和功能,已然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時候。創新中國新聞傳播管理制度,將電信傳播“媒介”順勢而為修改為電信傳播“媒體”,賦予電信傳播媒體與傳統大眾傳播媒體同等、平等的媒體地位,已經刻不容緩。
確立電信通訊行業信息傳播主管單位,明確電信傳播的“媒體地位”。經過電信傳播理論與實踐的問道與論道,電信傳播回歸大眾傳播譜系的主體地位毋庸置疑。在新一輪中國政府機構改革征程中,中宣部、網信辦有了更為明確的使命擔當,國家級媒體旗艦——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已經建立,電信通訊傳播的主管單位、主體部門比任何時候都更為明確。隨著5G時代的到來,中國特色電信傳播實現由“媒介”到媒體的華麗轉身,確立電信通訊行業的媒體地位、喉舌地位自然是順理成章。
在既往電信傳播體系中,短信傳播、QQ傳播、微信傳播一直就是電信運營商的業務范圍,圍繞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開展的網站傳播、電子郵件傳播、博客微博客傳播業務,又涉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文化部、公安部和網信辦等“多頭監管”,導致文件頻發,管理渙散而混亂,實際效果遠遠達不到預期目標。
在電信傳播業務發展過程中,各種網絡色情、網絡暴力、電信欺詐、網絡惡搞等泥沙俱下,網絡氣象映射社會萬象,網絡安全考驗國家安全。通過確立電信傳播的主管單位,樹立電信傳播的大眾傳播媒介地位,可以發揮電信通信傳承與積淀上百年的技術優勢,將各種不同類型電信傳播的傳播人群、傳播特點、傳播性能、傳播渠道、傳播終端進行大數據歸類分析,從技術細節、技術源頭對電信傳播不良信息實施梳堵和打防管控。
通過確立電信傳播主管單位,即機構改革之后新出爐的工業和信息化部,而不是當前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設的網絡機構司作為其主管單位。這樣,工業和信息化部傳承多年的電信傳播技術管理和協調優勢將得以發揚光大。只有樹立電信傳播的大眾傳播媒介地位,電信傳播的各種信息業務,才可以全部按照傳統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機構的標準,設置各類信息“把關人”制度,將各種黃、賭、毒信息和假冒偽劣信息拒之門外,確保中國電信傳播風清氣正,確保新興的中國特色“新大眾傳播”成為全球新聞傳播的理論高地和實踐示范區。
發揮電信傳播的技術優勢,在網絡空間安全領域有所作為。確立了工業和信息化部的行業主管單位,可以更加充分地發揮其對電信通訊傳播工藝流程了如指掌的優勢,加之各路技術精英掌握著各大電信運營商的“中樞神經”,對每一個電信傳播產品的制造流程了如指掌,完全可以從技術源頭堵塞各種漏洞,防范各種電信傳播的信息風險,構建電信傳播的和諧生態系統。
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各種媒體形態、平臺、內容、手法相互交織,各有其不同的特性與職能。在此繁瑣龐雜的電信媒介與海量信息中,僅對某一單一媒介或平臺進行管理把關與設立門檻,或對某一信息內容檢索、分析和整理為公眾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或服務的工作,不適應當前電信通信融合的發展需求。特別是在當前的多媒體的情境下,電信機構、電信組織及電信中介要依據不同的受眾群體、媒介平臺、媒介內容而營造或提供豐富多樣的產品與服務。同時,由于電信媒介產品日趨呈現形態多元化的特點,電信傳播從事人員也要了解、熟悉各種電信媒介的特性與操作技能,包括傳統紙媒、磁帶、光盤、網絡書籍、手機書籍、影視作品或者其他數字形態產品,并形成將單一媒體加工轉變成多種媒體的整合傳播能力。
通過技術優化和技術創新,使得電信傳播的參與、互動及多維聯動鮮明特征更為顯著。各種電信產品或平臺的推出與應用,預示著新的技術和溝通手段的出現,都是以互動、參與和分享等為核心的賦權理念的彰顯。因此,現代電信傳播者要了解各種電信媒介,如手機短信、微博、微信、新聞組、論壇、社交網站等電信媒介平臺上傳播產品的信息,也要能夠不斷優化并提供良好的服務與產品,爭取讀者,拓展市場。同時,要學會同使用者、其他媒介從業者及機構的互動,從而不斷發現和挖掘獨特的創意點子;還要把握市場的動向和受眾的心理,宣傳自己的產品,建立品牌形象。此外,電信傳播機構或電信傳播從業者需要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的能力。一方面應自覺扶持反映優秀民族文化的作品;另一方面要對西方優秀的傳播經驗加以借鑒和運用,并抵制西方文化殖民主義的滲透,從而不斷提升本國的文化軟實力。
創建電信傳播理論,優化與完善現行傳播進程理論圖譜。經過我國新聞傳播工作者的艱難問道,電信傳播理論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積淀。中國國內電信傳播學者在借鑒大眾傳播學時代獨有的“電視人”“容器人”等的基礎上,對互聯網時代的“網絡人”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手機人”“短信人”和“微信人”等的年齡性別、心理特征、意識形態、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和社會影響等展開了全面立體的剖析,深入探索了“網絡游戲癡蟲”“QQ癡蟲”和“短信癡蟲”的文化屬性、地域分布和人群特點。例如,曾靜平形象地將“網絡人”和“QQ人”描述成“鍵盤蝦米”和“蛐蛐幻影”,受到大多數人認同。[2]
在5G時代構筑的電信傳播理論體系里,創造性地提出電信傳播之“素養傳播”前沿觀念,是新時期新聞傳播理論的全新內容。“素養傳播”不是一般意義的概念把玩,而是確確實實地解決了“媒介素養”“傳播素養”和“新媒體素養”等的研究屬地問題,確立了素養傳播研究的時代地位,是對傳播學理論的巨大貢獻。電信傳播理論體系之“素養傳播”理論,“以小見大”地厘清了電信傳播的媒體屬性,為電信傳播的公信力權威性建設、矗立電信傳播媒體品牌打下了堅實基礎。電信傳播之素養傳播,強化了電信傳播媒體品牌,為全盤布局培養電信傳播通才創造了條件,打通了其通曉電信傳播媒介特性的必經之路。
5G時代電信傳播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演變,不僅僅是電信通信技術手段不斷升級換代,不僅僅是電信通訊行業由“媒介”向“媒體”飛躍的鳳凰涅槃,不僅僅是電信傳播載體的不斷豐富多樣,不僅僅是電信傳播影響力日漸擴大,更體現了電信傳播作為傳播品牌顯示出越來越大的號召力、感召力、統治力,是構創中國特色“新大眾傳播”的必經歷程和未竟里程,是以中國為圓心推進創建全球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
注釋
[1]曾靜平:《電信傳播的研究路徑與理論構架》,《現代傳播》,2010年第10期。
[2]曾靜平:《電信傳播的未來發展演進趨勢暢想》,《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年12月上。
責 編/周于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