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達
【關鍵詞】閱讀教學;專業成長;讀書會;讀者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89-0063-02
隨著統編語文教材的使用,雖然書本上的內容變得簡單了,但對學生語文素養的要求卻不減反增,其中對閱讀的要求尤為明顯。那么,教師該如何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我們首先需要思考一個問題:究竟要讓學生達到怎樣的閱讀狀態?筆者認為,主要是三點:愿讀、會讀、能思。所謂愿讀,就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自發地去閱讀;所謂會讀,就是教會學生閱讀的正確方式,讓學生在閱讀中有所收獲;所謂能思,就是在閱讀中啟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通過閱讀獲得人生的助力。這三種狀態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關系,需要教師和學生的通力配合,共同成長。
1.愿讀:教師引領,首先在自身。
語文老師所能教給學生的只有自我。[1]想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首先得要做好榜樣,自身成為一個讀者,才能培養出更多的讀者。因此,教師的專業化閱讀不容忽視。具體來說,可以從教育、教學、文化三個方向入手。
從教育的角度出發,教師要研究兒童。研究兒童是每一位教師的必修課。在《兒童立場》一書中,成尚榮先生把教師比作“派到兒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他認為,“教師對教育意義的認識,首要的、關鍵的是對兒童世界的發現,是對兒童的發現。”[1] 教師走進兒童世界,親近他們,了解他們,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礎。你只有研究兒童,你才能理解他,然后和他們形成教學的共同體。從教學的角度出發,是指我們要完善自己學科的知識體系。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多讀作品。比如李白、杜甫的詩歌,不能局限于書本上的選篇,要盡量多讀多看。從文化的角度出發是指教師應當有文化的閱讀。所謂文化的閱讀,就是作為一個文化人應該知道的那些東西,歷史、民俗等等。以這三個方向為起點,應該建立起一個以語文為中心的知識框架。
2.會讀:從讀者思維出發,引導自主學習。
首先,我們要走出一個誤區,閱讀教學并不是教學生認識生詞生句,理解作者的用意,而是教學生如何進行閱讀。我們應當把課堂的主導權還給學生,要注重啟發學生,讓他們能夠自主學習,自發思考。同時,閱讀教學應從讀者的角度去感受文字的美好、故事的精巧以及情感的共鳴。
可以采用讀書會的形式。學生以小組形式展開討論,小組里不設帶頭人,強調讀者自主,教師只在大方向上引導。以統編語文五年級教材為例,上冊第三單元為民間故事單元,該單元共編排了《獵人海力布》和《牛郎織女》兩篇民間故事。在講授完這兩課之后,單元后的“快樂讀書吧”板塊編入了《田螺姑娘》的片段供學生閱讀,鼓勵學生自發閱讀更多的民間故事。基于此,筆者順勢組織了一場民間故事讀書會。筆者選定由朱大可主編、浙江文藝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中國民間故事集》,作為讀書會交流的文本。其次,規定本次讀書會的主題——勇敢。因為在《獵人海力布》和《牛郎織女》這兩個故事中,都能找到“勇敢”這個關鍵詞。最后,組織學生進行閱讀并分享他們的感受。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只要有了互動,那么他就是在練習如何閱讀,就會找到閱讀的規律,形成自己的閱讀策略,從而學會了閱讀。
3.能思:從技術性閱讀到思考性閱讀。
閱讀具有工具屬性,它是兒童接收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兒童思維邏輯的重要依托。因此,筆者鼓勵學生進行思考性閱讀。
在前文所提到的讀書會設計中,教師可以依托閱讀為學生建構學習系統。在這套系統中,閱讀可以拆分成建構概念、表述論證、實際運用、知識連接四個循序漸進的環節,在每個環節中引導學生思考。
首先,學生需要思考這本書有著怎樣的主題,或者說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概念?這個概念要如何進行界定?其次,學生要思考如何把這個概念準確地表達出來,以便組內的伙伴進行交流。面對伙伴提出的疑問,他還要尋找書中的材料,用以佐證自己的觀點。在進行小組間的分享時,學生會將自己思考得來的概念帶到不同的文本中,通過比較來驗證自己的思考成果,并及時進行調整。最后,當學生能夠熟練掌握這個概念的時候,他們會開始思考:我可不可以在其他地方使用這個概念?于是,學科的串聯開始了,知識的連接也開始了,許許多多教師意想不到的精彩變化也會由此產生。回顧這四個環節,學生在文本中形成概念,再使用概念來連接不同的知識,由此,閱讀思考過程得以完善。
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少年們不喜歡讀那些有價值的科學書籍和文藝書籍,為什么他們只閱讀一些輕浮的冒險小說和像蜉蝣一樣短命的、不會留下任何痕跡的低劣作品?”[2] 因為青少年缺乏真正的閱讀。
真正的閱讀應當引領學生深入思考周圍世界和自己本身,引導他去仔細觀察和了解人的靈魂的復雜性,去考慮自己的命運和前途。當學生抬頭離開書本,思考卻從沒停止,那么他所能讀到的,不僅是書本,還有人生。
【參考文獻】
[1]王尚文.教師所能教給學生的只有自我[J]中學語文教學,2007(5):12.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397.
(作者系蘇州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