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麗莉
摘? 要?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帶來人機關系的思考,以機器人記者為例,技術賦能下的超高生產力是技術的典型優勢,而人類的語言、創造力與情感是無法取代的人文特征。把握智能時代的人機關系,重點是理解技術,堅守人的價值。
關鍵詞? 智能時代;技術;人文;人機關系;機器人記者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22-0068-03
在人工智能時代,機器對人類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智能機器可以幫助人類完成某些工作,這些工作甚至包括人類的部分大腦功能;二是機器人的使用帶來某些領域的人員失業。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新聞業出現的寫稿機器人可以寫出媲美人類記者的新聞稿件,更是讓人擔心人類記者會不會被機器取代。該如何認識和定義機器人和記者之間的關系,是當今傳媒業面臨的嚴峻問題,也是理解人機關系的個案嘗試,我們從技術賦能和人文思考兩個角度,對這一問題做出回答。
1? 技術賦能:機器人記者的強勢表現
1.1? 機器人記者的產生是時代必然趨勢
早在20世紀50年代,記者們就開始用大型機處理政府數據庫的信息,以發現和調查新聞事實,使用計算機在線服務采集信息或借助數據庫進行數據的收集與分析的新聞報道方式被稱為“計算機輔助新聞報道CAR”。到了70年代,耶魯大學的科研人員開發出可以生成文字的電腦程序。隨著計算機運行速度的發展,當今的計算機可以獨立完成某些以往需要人類輔助才能完成的任務。這樣的技術不是一下子就出現的,而是經歷了一個長久的發展過程。機器人記者是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生產領域的具體應用,它的出現基于以下兩個必要條件:一是人工智能技術經歷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已經從實驗室走出進入市場應用階段;二是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媒體領域面臨激烈的市場壓力,為提高生產能力而主動引入和發展新技術。新興技術如物聯網、云計算的興起,社會進入了被稱為“社會物理學”的階段,大數據成為新的社會能源形式。機器人記者可以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情況下,使用新的“社會物理”概念自動從龐大的數據孤島中提取新知識,并且可以自動將這些知識和見解轉化為可讀的新聞故事。
能寫新聞稿的機器人沒有讓人感到威脅,真正讓記者擔心的是機器人越來越智能,在某些方面的能力遠超人類。2014年美聯社與自動化洞察力公司(Automated Insights)開發的Wordsmith機器人寫出第一篇稿件時,美國《紐約》雜志網站曾經這樣評論:“它可能算不上是最精美的一個報道,但它的觀點清晰明了,讓一般讀者一目了然。而最重要的是,這個報道的生產用了多久?不到1秒鐘。”在全球媒體圈內,越來越多的主流媒體開始聘用機器人記者,以智能化技術為表征的現代科技設備成為專業媒體的標配。
網絡媒體和自媒體的強勢多元化發展,使主流媒體面臨嚴峻的競爭態勢,引入機器人記者這樣的技術手段,可以幫助媒體機構槍戰先機,增強競爭力。人工智能技術的商業化落地操作,是技術公司進一步研發的動力,新聞領域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雖然需要付出一定的經濟成本,但對最新技術的報道和使用本身可以鞏固媒體自身的社會優勢,增加媒體行業社會資本,兩相比較,媒體通過技術得到的收益可以大幅抵消經濟成本。
1.2? 機器人記者強大的工作能力
“機器人記者”實際上是一套軟件或算法語言,通過采集大量數據,建立起種類繁雜的龐大數據庫,按照程序要求,自動匹配模版,利用算法程序迅速生成新聞報道。機器生成新聞大致包括5個步驟:“1)讀入大量結構化和標準化數據;2)測量數據中的新聞性;3)找出合適的報道角度,如果有多個角度則按重要性排序;4)將報道角度與數據中的相關事實相匹配;5)生成報道文本。”[1]按照這樣的流程進行新聞生產的機器人記者,在與人類記者的工作表現進行比較時,其優勢是非常明顯的。
第一,工作效率高。機器人相較人的強項是分析大量數據,在海量數據中搜索有用信息,并從海量數據中迅速找到事物和現象之間的內在關聯,在短時間內生成具有新聞價值的報道。機器人記者的生產速度以秒級計算。機器人記者的功能也處于不斷的進化之中,美國的“自動化洞察力公司”正致力于讓機器人能寫作出新聞故事,通過算法將新聞故事的語氣和敘事結構調整為觀眾需要的表現形式,其負責人說,估計在那之內5到10年,大部分新聞報道都將由機器人編寫。
第二,新聞報道準確性高。新聞的本質是真實,新聞報道的錯誤會對媒體公信力帶來極大危害。在當今大數據時代,我們所有的活動都被不斷地進行動態監控,基于數十億微型交易的新的人工智能數據挖掘流程將揭示關于人類社會的新事實,分析這些數據的AI算法將使我們能夠理解人類行為和社會動態。傳統的社會分析方法都依賴于小樣本統計推斷和平均值,受人類主觀性的影響容易出錯。基于算法程序自動成稿的機器人出錯的概率比較低,深度學習技術可以使機器人自己發現錯誤或者由人類記者反饋錯誤,機器人可以從錯誤中學習。
第三,降低新聞生產成本。機器人記者可以深入戰爭或危險地帶采集信息,降低人類記者面臨的生存風險和媒體機構承擔的巨大人力成本,而且作為一套算法程序,媒體組織無需考慮機器人記者的身體狀況,也無需支付報酬,只要算法程序正確,機器人記者可以全年無休的工作。
1.3? 機器人記者未來發展空間大
人工智能的發展大致分為3個階段: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是可以完成單個任務的人工智能程序;強人工智能是能夠達到人類級別的人工智能程序,可以自我學習、理解復雜理念等;超人工智能則是在任何領域都比人類聰明的人工智能程序。目前我們還處于弱人工智能階段,機器可以在人類指令下工作,如果工作要求有所改變,弱人工智能就無能為力了。這帶給人們的啟示是,一些單一的缺乏改革和創新的工作將被機器搶走。可以預見,未來人工智能技術會不斷升級進化,日本正在研制三維機器人記者,可以使用人類記者類似的方式在人群中混合采訪,采集新聞信息。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研究成本會不斷降低,“機器人記者”的應用范圍會日益擴大,會有越來越多的媒體機構引入這一新型勞動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記者們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是:相比機器人,人類記者擁有哪些獨有優勢,雙方應如何相處。
2? 人文思考:人類記者擁有機器無法替代的核心優勢
從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來看,技術與人文一直有著密切的關系,正如有學者所說,“人類社會發展史表明,科學技術和人文精神并駕齊驅,社會就呈現出穩定與和諧的發展態勢;科學技術和人文精神之間發生矛盾,發生齟齬,尤其是人文精神遭到冷落時,人心就會變得更加浮躁和急功近利。”[2]在當今人工智能技術對傳媒行業帶來很大沖擊的情況下,思考并肯定作為主體的人的價值仍是核心議題,而人的主體性和價值性體現為人的不可替代性。與機器相比,人類記者在某些方面仍具有獨特優勢,如英國瑪格麗特·博登《人工智能的本質與未來》中所說,人工智能的一些領域似乎特別具有挑戰性,如語言、創造力與情感,當前的人工智能已經在這些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這些典型的人類特征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被模仿,還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
2.1? 人類記者通過語言進行獨具特色的新聞報道活動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最獨特的天賦和能力,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重要標志。評價機器的智能水平就是看機器的自然語言理解能力,1950年英國科學家圖靈提出了圖靈測試,如果人與機器進行對話交流的時候,評委無法分辨說話的是人還是機器,那么就意味著機器是智能的,機器人有多次通過圖靈測試的記錄。1980年美國哲學家約翰·希爾勒創造了“中文房間”來證實電腦和其他人工智能不能真正理解人類語言,機器人與人進行語言交流只是基于程序的運算。語言學家喬姆斯基認為,人類大腦存在一種語言習得機制,兒童可以在無意識的環境下自然習得語言,同時可以按照規則生成語言,說出從來沒有聽到過的話。對人類語言能力的探索和大腦工作機理的分析歷來是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研究課題,加拿大學者赫克托·萊韋斯克在《人工智能的進化》一書中說,人類的大腦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拼圖,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拿著各自的拼塊,試圖從不同角度解開大腦的思維過程和工作原理,而語言是重要的一塊拼塊,但迄今為止人類仍然沒有破解這一謎團,機器無法像人類一樣以自然的方式習得語言,而只是通過大量現有語言材料的輸入來理解人類語言。
人類記者通過自然語言交流和理解來尋找新聞線索,記者可以深入一線采訪,與當事人進行交流獲取一手線索。在新聞寫作過程中,結合自身對事物的認識和分析,綜合運用自身知識和文化積累,完成新聞作品的個性化創作。這種個性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不同的選題,二是不同的角度,三是個人的語言風格。而機器寫作是依賴大數據分析,由內置新聞模版自動生產新聞稿件,一般適用于固定化、程式化的報道,如財經新聞、體育賽事、突發事件等。在技術推廣普及的情況下,“你有我也有”的背景下,機器人依賴新聞模版撰寫的新聞在內容上不免過于局限,形式上缺乏新意,千篇
一律。
2.2? 人類記者具有創造力,可以進行創造性的新聞報道活動
機器寫作借助高速度的計算能力,在固定流程下快速生成稿件,機器新聞的最大特點是客觀性有余而主觀性不足。為了彌補機器寫作主觀性的欠缺,研發者在機器語言情感自適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xiaomingbot在判斷出體育比賽的激烈程度后,可以使用不同的詞語形容賽事中運動員獲勝的難易程度,如“力克、艱難晉級、完勝等詞語。同時xiaomingbot還不斷學習網絡直播員使用的語言,應用在長篇資訊報道中。即便如此,機器人仍然是在人類語言應用范疇內進行有限的選擇,跳不出現有語言資源的限制,在本質上是照貓畫虎,沒有獨創性。
創造力是人類智慧的最高點,在新聞生產中記者的創造力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新聞事件的深度報道,通過整合傳統媒體資源優勢和新媒體技術優勢,實現報道的縱深挖掘,比如澎湃新聞在這方面的探索引發關注。二是對特定新聞事件的專題報道,是對某些具有代表性和較高新聞價值的人物、事件、問題、社會現象等,進行深入全面的調查分析和解釋評述等,揭示其所蘊含的深刻意義,形式有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三是新聞評論,揭示新聞事實的意義,挖掘事物之間的聯系,充分體現媒體的社會責任。多家主流媒體都設有評論板塊,如人民日報評論版,騰訊評論、網易新聞評論頻道、新浪網新聞評論等。機器人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新聞線索,可以對新聞事件進行智能排序,但是卻不能對具體事件進行深入的采訪和報道,對新聞事件的深度挖掘和事實梳理等工作只能由人類記者來完成。
2.3? 人類記者具有情感能力,可以進行“有溫度、有思想”的報道
麥克盧漢說“媒介即信息”,新興傳播技術的應用開啟了推動社會發展的諸多可能,由此也更需要人文力量的制衡與引導,新聞報道中的人文價值更顯珍貴。如在近期香港動亂事件中,中新社報道了被稱為香港阿sir的港警林景升面對多為年輕人的示威者,以父母對子女的心態勸誡他們懸崖勒馬,不要犯下大錯,表現出對年輕人的關愛和對國家、對香港命運的關懷,其中蘊含的情感力量給人以鼓勵和溫暖。機器人記者還不具備人的情感,也不會理解人類情感,無法進行有情感的新聞報道,也不能對報道對象提供人文關懷。
對新聞事件進行人文思考是人類記者社會責任感的體現,從個案事件中總結教訓與經驗,以此啟發人們思考與反思,引發更多社會關注,如在2019年5月央視財經頻道報道的“深圳11歲女童打賞主播近200萬”事件中,大體說明了事件的過程,重點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問題:網絡直播的打賞錢款能否追回、家長要引導孩子正確看待網絡直播這類新事物、家長要多陪伴孩子。多家媒體對該事件進行了報道,如新聞晨報“女孩洋洋:如果不刷禮物,會沒面子,壓力很大”,報道中通過多位專家的看法引發人們對孩子教育問題的思考。
機器人記者解放了人類記者的低端勞動、重復勞動,使人類記者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更有價值、更有溫度和思想的報道。人類記者應借助技術的力量更好地實現媒體的社會責任,探究真相、表達觀點、傳遞價值與情感。
3? 結束語
技術進步有自身發展規律,也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和趨勢,技術的終極目的不是取代人類,讓人類成為技術的附庸或“被異化的人”,而是要實現人的全方面發展和社會的健康進步。人工智能技術正處于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醫療、教育、交通等社會生活關鍵領域正發揮越來越大的影響,而媒體行業的智能技術帶來媒體發展的新階段,人機關系問題是當今時代重大社會問題與哲學命題。思考人與技術的關系,其本質是思考人如何在技術的壓迫下發揮人的主體性、實現人的價值,讓人類成為技術的主宰。
參考文獻
[1]鄧建國.機器人新聞:原理、風險和影響[J].新聞記者,2016(9):10-17.
[2]沈正賦.智媒時代信息傳播領域技術賦能與人文精神傳承的關系建構[J].編輯之友,2019(5):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