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昕
【女性養生,以肝為先】
補血養肝是女性一生的課題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傳染科主任醫師盧秉久說,女性有經、帶、胎、產等特殊的生理活動,一生以血為重。比如,每個月行經耗血、妊娠血聚養胎、分娩出血等都與血關系密切。如果血液虧虛或者是氣血瘀滯,這樣的女性就會比較羸弱,說話底氣不足,給人一種死氣沉沉的感覺,甚至還有可能出現月經不調、不孕等諸多問題。
根據中醫理論,肝就是我們身體中的血庫。當身體有需求時,血會從血庫中循行出來,以維持臟腑正常的生理活動,當臟腑需求得到了滿足,多余的血液又會回到肝里面進行貯存。肝中所貯存的血液一方面是其他臟腑生理活動的物質儲備,另一方面也是肝自身生理功能的營養物質。可見,一方面,血液的強弱決定了肝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另一方面,肝的生理狀況也會影響到血液的生成、貯存和循行,進而影響女性身體狀況。所以,對于女性來講,補血養肝是非常重要的。
想要顏值高,先得養好肝
肝藏血,血養筋,所以,筋是肝的精氣所聚。如果肝血充足,則筋脈得以滋養,筋健力強,四肢關節靈活、屈伸自如,就會給人以健美之感;如果肝血不足,筋失所養,輕則關節屈伸不利,重則四肢麻木、筋脈拘急,甚至手足抽搐震顫等,自然有失健美。
肝開竅于目,其華在爪。《黃帝內經》認為,五臟六腑的精氣皆注于目,因此,目與五臟六腑都有內在聯系,但肝與目的關系更為密切。目只有得到肝血的充分滋養,才能水汪汪,脈脈含情又盈盈含露。
此外,肝血的盛衰,可以影響到爪甲的榮枯。肝血充足,則爪甲堅韌明亮,紅潤光澤。如果肝血不足,則爪甲軟薄,枯而色夭,甚至變形脆裂。
所以,一旦肝臟功能出現病理變化,便會在許多方面影響人體的美感,女性要想顏值高,一定要養護好自己的肝臟,這樣才能時刻保持美麗的面容,優雅的姿態,健康的身心。
肝郁氣滯,諸多疾病找上門
中醫認為,“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盧秉久講解說,肝臟就好比人體中的將軍,他要做出謀慮,派遣軍隊去該去的地方。我們知道將軍的性格一定是沉穩從容、直率果決的,不喜歡被約束壓制,這也就是我們說的“肝喜條達而惡抑郁”。當一個人情緒壓抑、過分焦慮時,就仿佛把將軍關押在囚籠中一樣,自然而然它的條達之性無法伸展,就成了病理狀態下的肝氣郁結癥。女性多情感豐富,多愁善感,當面對各種紛擾瑣事或家庭矛盾時,比男性更易發火、生悶氣、憂傷等,容易出現肝氣郁結、氣血失和,進而引發一系列女性疾病,比如乳腺結節、子宮肌瘤、甲狀腺結節等。
也許有人會問:乳腺結節、子宮肌瘤、甲狀腺結節屬于不同種類的疾病,怎么都和肝郁氣滯有關呢?事實上,這三個疾病的病位都在肝經循行之處。肝經起于足大拇指,從下往上繞陰部再到小腹(子宮),再經過胸部乳房,再到脖子甲狀腺。可以做這樣一個比喻,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子宮肌瘤相當于肝經上面結出的歪瓜。當這個歪瓜結在喉結上時,就是甲狀腺結節;結在乳腺上時,就是乳腺結節;結在子宮上時,就是子宮肌瘤。因此,在中醫看來,這三者病因病機相同,治療原則也是異病同治,都屬肝郁,兼有因虛而致病。
小鏈接>>
快速自查:你肝郁了嗎?
以下是肝氣郁結的常見表現,如果你符合其中一條,很可能就是肝郁了:
1.心情抑郁或煩躁易怒。該癥狀是最常見的,表現為情緒低落,總是唉聲嘆氣,或者煩躁易怒,影響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
2.肝經循行部位脹悶疼痛等。肝經循行經過小腹、胸脅、喉咽、頭頂等部位,肝氣郁結會有小腹疼痛、乳房脹痛、脅肋疼痛、頭痛等表現。
3.頸部、咽喉部的病變。肝經循行經過咽喉,肝氣郁結于此,人就會出現咽喉部有異物感,吞不下、咳不出,中醫稱之為“梅核氣”。如果氣機郁結日久,會進一步影響血和津液的正常運行,導致痰瘀留滯于頸部,出現頸部腫塊等。
4.女性乳房及月經病變。通常會表現為乳房脹痛、結塊,痛經或月經失調等。
5.消化系統病變。中醫認為,肝與脾在生理與病理方面均有密切聯系。長期肝氣郁結,郁而化火,肝火太旺,勢必會“木旺乘脾土”,導致消化功能異常,出現食欲下降、噯氣、腹脹、大便不成形甚至腹瀉等。
【養肝護肝有門道】
精神調攝首當先
肝主升發陽氣,喜條達疏泄,惡抑郁。要想肝氣暢通,首要一條必須重視精神調養,注意心理衛生。如果事事斤斤計較,過于追求完美,看問題絕對化,或者思慮過度、日夜憂愁不解,勢必會影響肝臟的疏泄功能,進而導致疾病滋生。可是,現實生活中,難免會有不開心、不如意之時,此時,我們該如何應對負面情緒的困擾呢?下面一些方法,可供大家采納:
1.深呼吸。
當感覺自己被負面情緒包圍的時候,深度呼吸可以幫你走出負面情緒的困擾。因為在深呼吸的時候,全身的血流速度加快,肌肉高度的松弛,人體會有很放松、舒適的感覺。
具體做法是:將雙手放在腹部,閉上嘴和眼睛,用鼻緩慢地吸氣,仔細體會腹部逐漸被吸入的氣體充滿的過程,想像自己的肚子是一個大氣球,這個大氣球正慢慢的被氣體填滿。當感覺腹部脹滿后,停留幾秒鐘。隨后張開嘴,慢慢呼出氣體,直到腹部變平。整個過程切記一定要保持腹部的放松狀態。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腹部的起伏上。這個過程可以重復多次,有助于心情的平復。
2.按摩身上七大“撒氣穴位”
角孫穴(位于頭側部,耳尖正上方發際處)、風池穴(位于后腦勺枕骨下方的兩側凹陷處)和太陽穴(位于頭部側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間向后一橫指的凹陷處)是頭上的“撒氣穴”。按壓這些穴位能起到明目醒腦、舒緩疲勞和焦慮的養生保健作用。尤其是角孫穴,對于著急生氣后兩肋脹痛、乳房脹痛的人更有益。
膻中穴(位于兩乳之間)和肩井穴(位于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是胸肩部的兩個“撒氣穴”。膻中穴有寧心神、除悶的養生作用。按摩時用大拇指腹稍用力揉壓穴位,每次揉壓5秒,休息3秒。生氣時往下捋100下,可以順氣。用拳頭敲打肩井穴可緩解頸疲勞,使大腦供血充足、治療頭痛。按摩肩井穴位還可以改善乳房脹痛、乳腺增生、乳腺炎。
太沖穴(位于足背,第1、第2跖骨間,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中)和足三里(位于腿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4指寬處)是下肢的兩個“撒氣穴”。按摩太沖穴對愛發火和憂郁的人都有舒緩作用,尤其對高血壓、頭痛、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等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療養生功效。如果配合著按摩足三里,在舒肝理氣的同時,還對便秘、腹瀉和胃病等疾病有所改善。
早睡早起不熬夜
保持睡眠充足,對女性來說尤為重要。《黃帝內經》中講“臥則血歸于肝”,肝主藏血,肝功能正常發揮的前提是貯藏有足夠的血量,好的睡眠可以養肝血。如果肝血不足,則肝功能會失常。
女性固有的經、孕、產、乳等生理活動,常常會消耗精血,因此,女性之體經常處于血虛的狀態。雖然人體也有一定的自我修復措施,但如果長期熬夜、睡眠時間不足、睡眠質量不高,都會影響人體的修復,加重血虛的情況。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長期睡眠不好的女性臉色蠟黃、晦暗,痤瘡滿布、色斑嚴重。
一般來講,適宜的入睡時間是晚上十點左右,最晚不要超過十一點。成人睡眠時長以6~8小時為宜,盡量保證四分之一左右的時間是處于深度睡眠。睡眠過淺、噩夢紛紜,屬于低質睡眠。對于一些存在睡眠障礙的女性,如有入睡難、睡眠過淺、早醒等情況,以下方法可參考:
1.助眠代茶飲方:取百合、合歡花適量,用開水沖泡,代茶飲,可一日多次服用。
2.穴位按摩:可在睡前適當按摩神門穴(位于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三陰交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內側,內踝尖上三寸,脛骨內側緣后方),會起到很好的的助眠效果。
此外,晚餐不宜吃得過飽、過晚,睡前避免劇烈活動,晚間盡量少看手機、電子產品等,也是改善睡眠的辦法。
飲食清淡不辛辣,多吃綠色食物
辣味可刺激食欲,有助于開胃。不過,飲食過于辛辣,且長期食用,容易化燥、化火,煎灼體內的津液。津血同源,津液的消耗進而影響到精血,引起精血不足。所以,對于容易處于血虛狀態的女性來說,飲食宜清淡。
中醫講究“五色養五臟”,指的是不同顏色的食物能滋補不同的器官。即白潤肺、紅補心、黃健脾、黑補腎、綠養肝。綠色食物有利于肝氣的循環和代謝,不僅如此,綠色食物還能夠消除疲勞、舒緩肝郁。例如,菠菜、茼蒿、小油菜、香菜、絲瓜等,都是養肝護肝的理想食物。
食療小方,補血養肝
盧秉久指出,血液想要順利運行起來需要有推動力,這種推動力就是周身之氣。氣血不但相伴而行,而且也相伴而生,可以說氣血是身體當中兩個最親密的伴侶。為此,養血和養氣就不能割裂開來,而應氣血兼顧,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補血養肝的問題。
下面,為大家介紹一道養肝滋補藥膳——黃芪烏雞湯,這道藥膳集補血益氣于一體,對女性大有裨益。
【制作步驟】準備黃芪50克,烏雞1只,蔥、姜、精鹽各適量。將黃芪清洗干凈,放入沸水鍋中焯一下,撈出洗凈,放入烏雞腹中,放入砂鍋,注入雞清湯,放入料酒、鹽、蔥段、姜片,用小火燉至烏雞肉爛入味即可。
【專家解讀】黃芪為一味黃色、甘味,善于補中益氣的中藥。根據中醫理論,黃色和甘味均入脾胃,可滋補脾胃,增強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能促進氣血化生,而肝藏血,所以,強脾胃就能達到補血養肝的效果。這是一種間接的補益法,也是一種比較有效的養肝法。烏雞為一味黑色食材,而黑色入腎,腎又為先天之本,關乎生命的長度和生命質量的高低,兩者結合,既可補氣血、養肝血,又能補精填髓,尤其適合肝血不足、身體虛弱、免疫力低下的女性食用。
避免用眼過度
中醫認為,“肝開竅于目”。目之所以具有視物功能,全依賴肝精、肝血的濡養和肝氣的疏泄。過度用眼自然要耗損肝血,會出現眼睛干澀、視物不清等一系列癥狀。所以,要適度用眼,經常閉目休息,其實就是在養肝血。
此外,研究還發現,綠色、白色、淺藍色有利于減輕肝病患者的心理緊張和對疾病的恐懼感。戶外綠色的樹蔭草坪、風平浪靜的湖水及幽雅的綠色環境,都能促進肝病患者康復。在辦公桌上擺放一盆綠色植物,裝修時選擇淡雅的墻面顏色,甚至多穿淡綠色的衣服,都有助于養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