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爽怡


礦業權市場是指因礦業權出讓、轉讓所產生和形成的一切經濟關系和行為總和,包括礦業權交易的客體、主體和礦業權交易的媒介。隨著我國經濟的日益發展,礦業權交易在無形資產評估中的地位也與日俱增。礦業權評估方法和參數的選擇對礦業權評估價值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評估方法理論以及對參數選擇的要求不同,導致礦業權價值在不同評估方法中得出的評估結果出現了很大差異及出現了許多不合理現象。因此,研究出一套更加科學客觀的礦業權價值評估方法顯得尤為重要。研究和評估實踐表明,傳統的現金流量法(DCF)對礦業權價值評估的應用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使用該評估方法評估出的礦業權價值并未充分體現礦業權價值中的不確定因素及需求彈性,與礦業權的實際價值之間存在一定偏差。因此,本文也提出可在礦業權價值評估中交叉使用實物期權法(ROA)和DCF法的展望,讓評估結果更為合理。
一、礦業權的概念
(一)礦業權的法律概念。礦業權是礦產資源所有權派生出來的一種物權,是礦產資源所有權中的使用權能,包括地質普查勘探權、礦山建設權、開采權、礦產品生產經營權等,是探礦權和采礦權的合稱。礦業權的權能內容僅指對礦產資源的使用、收益,而不包括對礦產資源的處分權。礦業權具有優先效力,當礦業權持有人初期為探礦權,后期申請采礦權時,可優先獲得采礦權。
(二)礦業權的價值構成。礦業權的價值也可分為探礦權價值與采礦權價值。探礦權是指探礦權人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許可證規定的范圍和期限內,勘查礦產資源的權利。采礦權價值評估,適用于詳查、勘探或礦山生產階段,具有已探明礦產儲量的礦區,其價值構成包括以下三部分:
采礦權價值=礦產資源實物性價值+地勘成果無形資產價值+其它前期投入價值。
(三)礦業權流轉。在市場上取得礦業權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在一級市場通過出讓方式取得,交易方式包括審批出讓、協議出讓、礦業權招標拍賣和礦業權的掛牌;另一種方式是通過二級市場進行轉讓取得,交易方式主要包括礦業權直接轉讓、礦業權、證券化轉讓、出租、抵押、信托等。
二、礦業權評估概念
礦業權評估應具備以下四個前提條件:第一,被評價礦業權的所有權、探礦權、采礦權的法律關系應當明晰,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責權應當明確;第二,待評估礦業權的預期收益具有預測性;第三,待評估礦業權預期收益所承擔的風險也可以預測;第四,待評估礦業權預期獲利年限具備可預測性。
目前國內礦業權評估中常用的幾種評估方法按評估途徑可分為三類:收益途徑、成本途徑、市場途徑。成本途徑評估礦業權在我國僅限于探礦權的評估,本文不予詳述。本文主要對收益法中更為常用的折現現金流量法進行詳細描述。
(一)收益途徑。礦產資源的未來收益,既包含實際開采者應當獲取的合理投資收益,又包含資源稅和采礦權出讓金,還包含探礦權和采礦權的價值。因此,采礦權價值要低于礦產資源的未來收益,只是礦產資源未來收益的一個構成部分。收益法評估方法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1.折現現金流量法。現金流量法(DCF)是通過預測礦業權被實施后各年的現金收支,計算凈現金流量,經貼現后求出現值之和作為礦業權價值的一種方法。折現現金流量法和折現剩余現金流量法適用于:a.詳查及以上勘查階段的探礦權評估;b.賦存穩定的沉積型大中型礦床的普查探礦權評估;c.擬建、在建、改擴建礦山的采礦權評估;d.具備折現現金流量法適用條件的生產礦山的采礦權評估。其計算公式為:
P為待估采礦權價值;i為計算年限;n為采礦權的服務年限;CI為年現金流入量;CO為年現金流出量;r為折現率。
A.折現現金流量法參數構成?,F金流量法涉及的主要參數:資源儲量、可采儲量、生產能力和礦山服務年限、評估計算年限、后續勘查投資、固定資產投資、更新改造資金、流動資金、總成本費用和經營成本、采選(冶)技術指標、產品銷售收入、銷售稅金及附加、企業所得稅、折現率等。a.折現現金流量法只計算現金流入量和現金流出量,不計算非現金收支,而將折舊和攤銷視作內部的現金轉移不予考慮;b.假定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資產投資等按自有資金處理,現金流出中不包括借款利息;c.不在現金流出中扣除投資者的合理報酬,而是通過修改折現率來體現投資者的合理報酬;d.在現金流出中不考慮評估基準日前發生的相關費用支出,包括地質勘查投資、礦業權價款或交易價格等。
B.折現現金流量法參數選取時的考慮因素。a.采礦權的服務年限。礦山的服務年限的選定要充分考慮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不能采用設計可采儲量作為計算依據;二是合理預計年生產能力的變化。一般情況下,年生產能力呈拋物線狀分布。b.折現率的選取。折現率的選取有多種方式,《中國礦業權評估準則》將折現率分為無風險報酬率(安全利率)和風險報酬率(礦業項目風險利率)兩部分。風險報酬對不同的礦種、不同階段的礦業權,其風險報酬率有很大的差異。折現率的選取應考慮口徑統一,如選用的收益額為凈現金流量,相應的折現率最好為綜合資本成本或無風險利息率加風險價值率;如選用的收益額為利潤總額,相應的折現率最好為資金利潤率。c.擬建(新建)、在建項目的礦業權評估,其固定資產投資額可以采用經審批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或(預)可行性研究報告或礦山初步設計等資料中設計的固定資產投資剔除預備費用、征地費用、基建期貸款利息等之后的工程費用和其他費用之和。d.生產礦山采礦權可以用評估基準日企業已形成的固定資產賬面凈值及在建工程賬面值,剔除礦山企業辦社會資產和不良資產,作為評估采礦權采用的固定資產投資。
2.折現剩余現金流量法。對于折現剩余現金流量費,是在折現現金流量法的基礎之上,將凈現金流量現值,扣除每年與礦產資源開發的合理報酬,再選擇合理的折現率而得出的礦業權價值。
3.剩余利潤法。剩余利潤法主要適用于:a.正常生產礦山的采礦權評估;b.勘查程度較高的探礦權評估。
4.收入權益法。收益權益法通過計算生產礦山每年的銷售收入,再通過每年的折現系數調整后得到每年的銷售收入現值,每年的銷售收入現值再經過采礦權權益系數調整,即為采礦權評估價值。
收入權益法主要適用于:a.礦產資源儲量規模和礦山生產規模均為小型的、且不具備采用其他收益途徑評估方法的條件的采礦權評估;b.剩余服務年限小于5年的大中型礦山采礦權評估。
采礦權評估中,某些小型礦山企業所能披露或提供的技術和財務經濟資料不夠充分也不規范,也難以類比或模擬確定評估參數,不具備采用現金流量法和收益法的條件。因此,在收益途徑評估原理基礎上設計的收益權益法,可以作為一種估算某些采礦權價值的方法,但是由于收益權益法的固有缺陷,收益權益法較現金流量法和收益法準確性差,所以收益法要限制性地使用。
(二)市場途徑。市場法也稱為市場比較法,其途徑是指通過比較被評估礦業權與最近交易的礦業權的異同,調整某些參數,從而確定被評估礦業權價值的一種途徑。其中最為常用的可比銷售法是根據效用價值理論中的替代原則,選取近期交易并與待估采礦權在地質、儲量、環境等經濟和自然參數類似的采礦權作為參照物,分析參照物與待估采礦權的差異性,然后進行一系列的參數調整,從而估算出待估采礦權的價值。
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P為待估采礦權價值;Px為參照采礦權的市場交易價格;i為第i個參照采礦權;n為參照采礦權個數;μ為規模調整系數;ω為品位調整系數;φ為價格調整系數;ε為服務年限調整系數;θ為其他差異調整系數。
上述參數的選取,要注意以下幾方面:(1)參照采礦權的選取,要充分考慮當地市場的活躍程度。只有在市場活躍、供求雙方信息對稱時,采礦權的市場交易價格才具有代表性;(2)規模調整系數等于待估采礦權的可采儲量與參照采礦權的可采儲量之比。規模調整系數要以可控制的經濟可采儲量為基礎計算,而不能以設計儲量計算;(3)參照采礦權的樣本數不得少于3個。
雖然DCF法在國內礦業權評估中已經成為通用的方法,但是,由于礦產資源的投資價值會收到較多因素,特別是受到礦產品價格波動的影響,造成評估工作難度較大,準確性有待提高。因此,在未來可使用包括ROA法在內的多種評估方法相結合的方式評估結果更準確。在礦業資產項目投資和企業收購兼并的過程中加入ROA法將使礦業權價值估算更能體現礦業權的實際價值。礦權價值評估方法的優化和評價體系的不斷完善,對于進一步規范我國礦權市場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中國葛洲壩集團投資控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