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慧 谷勵
伊利乳業是一家著名乳制品企業。伊利乳業在帶動內蒙古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引導內蒙古其他中小企業繁榮發展。內蒙古乳制品業已從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步伐,內蒙古乳制品業憑借當地土地肥沃、草原廣袤、空氣清新、環境優良的優勢,使乳制品業成為內蒙古經濟發展的支柱型產業。但是在日益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內蒙古乳制品業如何發揮自身優勢、轉變乳制品業經濟發展方式、提高內蒙古乳制品業經濟發展質量和安全,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從產業優勢向產業高端轉變的根本就是加快乳制品業的轉型升級,推進乳制品業精深加工和標準化生產,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提高乳制品業附加值,增強乳制品業競爭力。本文結合伊利乳業發展現狀進行swot分析,尋求一些適宜內蒙古乳制品業發展的新政策,縮小中小企業與伊利、蒙古這樣的大企業間發展差距,使中小企業真正同龍頭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
內蒙古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地區,最近幾年中內蒙古總是基于優勢,采納其他地區經濟發展的優點、避免本地企業發展的缺陷,積極構建經濟多元發展、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伊利乳業作為內蒙古的重點企業,大力轉換經濟發展模式,重點鞏固農牧牧區任務,努力使內蒙古經濟發展豐富多元化。但隨同經濟發達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對乳制品的質量安全要求也越來越苛刻。因此內蒙古乳制品經濟轉型發展成為根本性問題,乳業結由“伊利、蒙牛獨大”轉向多元化發展,新業態、新格局不斷創新,實現安全、綠色發展。
一、內蒙古乳制品發展的歷史與現狀
(一)內蒙古乳制品發展的歷程
錫林郭勒、呼倫貝爾和新疆天山這三大黃金奶源帶之所以叫做黃金奶源帶,是因為這三個地方都在北緯45°附近,屬于中溫帶,無論是日照時間、空氣濕度以及氣候條件都非常適合奶牛飼養,確保好牛產好奶。內蒙古除了擁有國內最好的奶源基地,還有東北、河北和四川奶源基地。自2003年以來,總共投入了2億多元建設了360個標準化奶站和15個奶牛養殖專業區,以至于呼和浩特市的奶牛養殖業以年40%的比率發展。開創了“分散養殖、集中擠奶、優質優價、廣泛服務”的奶源發展新模式,和數萬奶農形成了相互扶持、休戚與共的利益共同體,構成了奶站和養殖小區互相響應、養殖領域和經濟收入和諧一致的良好局面。
(二)伊利乳業發展歷程
伊利乳業始于1956年成立的呼和浩特回民區養牛合作小組。1970年合作小組變成了紅旗奶牛場,經營不善,瀕臨倒閉。1983年鄭俊懷擔任廠長,經過10年努力,把紅旗奶牛場帶出了成績。1993年紅旗奶牛場更名為伊利。1996年伊利成為中國最早上市的乳制品公司。1999年牛根生與鄭俊懷產生分歧,牛根生憤然離去創立了蒙牛,與此同時潘剛受命成立液態奶事業部,自2003年以來,伊利乳業居于中國領先地位,乳制品業發展蒸蒸日上并形成一定規模。
二、基于swot分析伊利乳業發展現狀
(一)優勢
1、地理區位優勢
在中國正北方118萬平方公里的內蒙古,這里有遼闊壯美的大草原,有茫茫蔥郁的大森林,有河湖交匯的大水域,草原文明和農耕文明在這里交融內蒙古遼闊富饒,有豐美的草原。內蒙古自然草原廣袤無垠,總面積位于全國第一,是重大的養蓄業生產發展陣地。內蒙古東北部的草原土質肥沃,雨量充足,林木茂密,牧草豐盛,具有優質高產的特點,適宜于飼養大畜,特別是養牛的天然優良放牧場地。
2、“乳都”之稱得到認可,形成品牌戰略效應
現在內蒙古不僅是中國內地最大的乳制品生產地,也是亞洲最大的乳制品生產地,因此人們對伊利乳業認可程度比較高。眾所周知,伊利是一家非常大的乳制品公司,與中國奧委會合作、橫掃娛樂圈,還與各大互聯網巨頭戰略合作,比如天貓、京東、蘇寧易購等等。當你打開電視、走進電影院、或者超市shopping都會看到伊利的宣傳廣告,伊利乳業憑借消費者良好口碑,影響億萬消費者,形成了明顯的品牌戰略效應。
(二)劣勢
1、奶牛種類繁多,良種數額偏低,單產規格低
內蒙古飼養奶牛的重要形式是農戶家庭散養,飼養規模不平衡且分散,伊利乳業會通過與農戶簽訂合同達成合作。近幾年因為環境破壞嚴重,大量牧草退化且營養價值和以前天然牧草相比天壤之別,當地多數牧民知識文化素養水平偏低,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懂得因地制宜選擇奶牛的品種而是大量引進奶牛的數量,讓奶牛大量繁衍,是牛奶的產量與以前相比相差甚遠。
2、職業技術人員不足
對于內蒙古乳制品企業而言,伊利乳業需要通過學習國內外牧場先進的技術服務標準以及奶牛養殖技術,并指導供應商科學生產,從而提升牧場管理水平和自身專業技能的專業人才。如今伊利乳業需要的專業技術與學校開設專業匹配度不高,所需要的需要動物科學、畜牧業相關專業技術人員比較冷門。
3、政府缺乏對乳制品的支持與監管
2008年后我國乳制品持續了一段低迷時期,政府從市場、生產養殖規模、培育奶牛良種、簽訂奶牛保險等方面對乳制品業進行大規模調整。政府著力提高乳制品的質量安全,忽視了對生鮮乳的監管,導致了生鮮乳供過于求,形成了嚴重的滯銷。例如土默特左旗興邦農牧業有限公司,該企業是伊利乳業生鮮乳的供銷商,定期向伊利集團提供生鮮乳,由于生產環節薄弱,公司持續賠本情形。2015年許多地區浮現出“倒奶殺牛”局面,生鮮乳不能上市出售。
(三)機遇
1、“一帶一路”政策給伊利乳業帶來發展機會
“一帶一路”對伊利股份來說也是機遇,跟伊利股份國際化戰略是契合的。在“一帶一路”政策下,伊利股份整合創新、市場、自然各方資源,打造了一條蓬勃脈動的“健康絲路”。加強了國際合作,也給乳制品業提供了參考。
2、產品轉型革新
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人們漸漸覺悟,對健康概念的認識越來越透徹,對乳制品安全性需求越發嚴苛,所以伊利乳業可以根據人們的需求提高乳制品的層次;還有一些消費者對飲料比較青睞,伊利乳業可以根據消費者的興趣趨勢,生產一些具有特色的乳飲料。
(四)威脅
1、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引發乳制品信譽危機
由于飲用有毒奶粉而中毒的三聚氰胺事件后,這再次引發人們對乳制品安全性的高度重視,我國乳制品行業遭遇了史無前例的信任危機,隨著電商平臺的迅速發展,國外乳制品紛紛進駐中國市場搶占商機,極大地沖擊了內蒙古乳制品經濟發展,競爭十分激烈。
2、冷鏈運輸成本高
牛奶安全事關重大,冷鏈物流保障飲奶安全。消費者在選擇乳制品的時候看重乳制品的營養、健康和安全。因為乳制品的營養基非常豐富,極易引發細菌繁殖而引起質變,需要在4攝氏度左右存放,如果在生產和運輸的過程中低溫控制不好牛奶的質量安全就會受到影響,甚至危害消費者的健康。因此新鮮乳制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過程要求必須在全封閉狀態和低溫下進行。由于冷藏和溫控的高要求,只能把包裝和冷藏技術運用到乳制品的儲存、運輸和配送的過程中。冷鏈物流其實就是一個以冷凍技術為基礎的并擁有相適應的冷藏技術手段或設備,然后用制冷技術去制約整個運輸過程,讓乳制品在它適宜的溫度里保證不變質,完成運輸最后到達消費者手中。因此對于企業來說,冷鏈物流保證了乳制品的質量并減少了運輸過程中的損耗、也使乳制品的銷售半徑延伸,但由于內蒙古地區偏遠也大大增加了冷鏈物流運輸的成本。
3、疫病防范體制不健全
乳制品質量安全取決于奶源,所以牛的健康問題不容小覷。在春季剛回暖的時候也是牛疫病高發的時候,有效地做好牛的防疫非常重要,由于體制不健全,當地政府缺乏宣傳力度,大部分牧民沒有科學防范意識還停留在牛抗病能力強、不愛生病的思維當中,這樣會導致疫病泛濫成災,導致牛奶的產業鏈條中斷。
三、伊利乳業未來發展的對策
(一)規劃優惠方針,使中小型乳制品企業更大更強
鼓勵引導乳制品企業全產業鏈一體化發展,促進中端與末端構造合作效應、齊心協力、雙贏合作的模式,以高效率、低成本促進全產業鏈條進步。禁止行業開拓者定價規定,廢除對中小規模乳制品企業價格排斥,支持并鼓勵中小乳制品企業如日方升。
(二)采取有效措施,確保乳制品安全
為產品能夠符合品質要求,在技術、監督管理和人員職業素質方面實施有效方案進行控制,以警惕預防、消除品質缺陷。在制造環節,原料奶經過檢驗確認,通過凈乳機去除雜質,冷卻到4攝氏度后,必須在12小時內用于生產,通過分離使牛奶的脂肪或全乳固體達到標準要求,在89攝氏度溫度下15秒內完成巴氏殺菌,保證UHT殺菌效率,冷卻后無菌裝罐,進行七天保溫實驗,嚴格的檢驗后出廠,保證質量安全。
(三)根據消費者需求,整合完善產品組織構造
伊利乳業享譽海內外知名品牌,遍布全國30余家生產基地,為消費者提供優質乳制品。液態奶事業部產銷量持續領跑乳制品行業。在以前牛奶算得上是一種奢侈品,對于窮苦人家來說更是望塵莫及,不過如今人們生活變得富足,牛奶也開始頻繁的出現在尋常人家的餐桌,成為補充營養的必需品,雖然各大品牌都在紛紛涌起。但是國內的乳品行業已經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占據大半的市場份額。與此同時,伊利乳業可以根據消費者群體年齡劃分層次,在風味、品質、品種等方面根據消費者需求喜好生產多元化產品。不斷革新改變,令需求者滿意。
(四)實施人才戰略,控制物流成本
伊利乳業可以與當地學校通過合作的方式達成人才培養方案,有目的有計劃的培養所需定性人才;通過社會招聘方式經驗優先原則,通過統一培訓迅速成為技能水平高的人才;提高福利待遇引進人才,并定期派公司員工赴外學習先進的經驗。在控制物流成本方面需要合理規劃物流網絡布局、信息化系統搭建、自動化硬件改造、要設計出最優全國物流運輸線路,對物流各個環節加強宏觀調控,縮小供應鏈物流領域的成本,使企業經濟效益得到增長。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和我國經濟發展方針政策下,通過不斷地分析當前內蒙古乳制品經濟形勢,借鑒先進的發展經驗,啟示我們要通過科技創新和大力引進人才并完善職工培訓,解決技術平庸和人才緊缺問題;運用政府和市場兩方面加強宏觀調控,延伸產業鏈條,積極開拓市場;努力抓住一帶一路給予內蒙古的發展優勢,不斷發展經濟建設。
(作者單位:130000吉林外國語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