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生活實例】:
28歲的小李,發熱半個月,一直在普通內科就診,懷疑是肺部感染而靜脈點滴抗生素兩個月,體溫仍然不退,還出現了心慌、氣短、呼吸困難。后經感染科專家檢查發現他心臟雜音很強,超聲心動圖發現患者心臟瓣膜上長了一個贅生物,確診為細菌性心內膜炎。
什么是“發熱待查”
發熱待查用醫學術語表達就是不明原因發熱(FUO)。一般來說,發熱超過3周,最高體溫達38.3℃以上,經住院常規檢查一周以上仍然不能明確診斷的患者,診斷為不明原因發熱。
由于不明原因發熱的原因比較復雜,又沒有單純一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特殊檢查能立刻確診,因此診斷過程耗時較長。
發熱超過2~3周,在普通門診檢查和治療體溫仍然不退的患者,應該盡快到感染內科就診,做進一步的詳細檢查,以明確診斷,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如果一味要求醫生給予抗生素靜脈點滴治療,不僅無效,還可能導致抗生素耐藥、肝腎損傷等附加損害。
讓醫生幫你找病因
當你出現不明原因發熱時,可以把以下情況告訴醫生:發熱的熱型是什么、時間多長,發病前有沒有去外地或國外旅游,近期有沒有做過手術,發病前后有沒有用過什么藥物,是否接觸過一些特殊化學物質或毒物。
同時讓醫生了解你發熱伴隨哪些癥狀:
◆寒戰 常見于大葉性肺炎、革蘭氏陰性桿菌血癥、急性溶血或輸血反應等。
◆結膜充血 ?多見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等。
◆淋巴結腫大 ?常見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白血病、淋巴瘤、轉移癌等。
◆肝脾腫大 ?常見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病毒性肝炎、結締組織病等。
◆關節腫痛 ?常見于敗血癥、結締組織病等。
◆皮疹 ?常見于麻疹、猩紅熱、藥物熱等。
◆昏迷 ?先發熱后昏迷,常見于流行性乙型腦炎、斑疹傷寒等;先昏迷后發熱,常見于腦出血、巴比妥中毒等。
疾病不同發熱類型不同
◆低熱 (37.3℃~38℃)多見于病毒感染和結核病患者,可伴有夜間盜汗和體重下降。
◆超高熱 ?(>41℃) ?多是中樞性發熱,如急性腦出血患者,由位于頭部的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引起。
◆稽留熱 ?持續高熱,全天體溫波動不超過1℃,常見于大葉性肺炎、革蘭氏陽性球菌敗血癥、傷寒。
◆弛張熱 ?全天體溫波動大于1℃以上,常見于膽道感染、腎盂腎炎、腸道感染、心內膜炎。
◆波狀熱 ?體溫在數天內逐漸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漸下降至常溫或微熱狀態,不久再發熱,呈波浪式起伏,可見于布氏桿菌病、淋巴瘤等。
◆雙相熱 ?第1次發熱持續數天,然后緩解一至數天,又出現第2次發熱,可見于某些病毒感染,如登革熱、麻疹等。
◆不規則熱 ?發熱持續時間不定,變動無規律,可見于流感、風濕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