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
孩子的世界應當是繽紛多姿的,充滿歡笑和快樂,可是有的孩子小小年紀卻總是郁郁寡歡。調查顯示,我國抑郁癥患者數量逐年上升,并有小齡化的趨勢。
安全感建立不良是病根
青少年期,是身心發展極度不平衡的一個時期,會導致一系列的不平衡和情緒的沖動性。如果幼年時缺少父母關注,安全感建立不良,就容易在這一特殊時期爆發式出現問題。
安全感建立的比較良好的兒童,早期母親能及時呼應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父親在位也能給孩子以榜樣和力量。而安全感建立不良的孩子,一方面認為自己不值得獲得支持和幫助,自我價值感低,更容易關注環境中潛在的不安全,表達出攻擊性的行為;另一方面,也往往缺少挫折商,遇到困難容易放棄,因為早期沒有獲得一定的來自父母理解和支持的經驗,這些都會成為郁積在孩子心理的“病根”。
強勢父母把孩子養成“假人”
強勢父母在孩子面前的絕對支配地位,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容易步入取悅父母的節奏,然后壓抑自己內在的真實感受,長大后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這個就叫假性自體。
假性自體的根源來自早期的鏡映失敗。心理學家認為,母親或嬰兒的其他照顧者需要給予嬰兒恰到好處的回應,嬰兒需要感到自己是強大的,需要感到母親會回應她的愿望。但如果媽媽不想回應孩子,如果媽媽不斷地要求孩子調整自己適應媽媽,問題就會出現。孩子調整自己取悅母親的代價就是,孩子逐漸與自我真實的感受和情緒失去了聯系。他們把自己活成了“假人”,內心的抑郁都是隱藏的,出現了外人無法理解的自殺傾向。
越優秀的孩子越容易抑郁
從心理成長的角度來說,孩子的成長需要豐富自己的情感,豐富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以及適應生活的能力。如果得到好的引導,他就越來越成熟了,如果沒有得到好的引導,可能會朝另一個方向發展,就會出現不自信,自我否定,進而向抑郁的方向發展。
大量的心理學案例顯示,表現出很嚴重抑郁癥狀的孩子,常常是大家眼里優秀的孩子。他們從小沒有受到良好的引導,只是盲目的知道“爭第一”,在別人眼里這些孩子很優秀,但這只是大家以為的優秀。等他到了青春期,到了大學,直至大學畢業之后,他越來越覺得自己好像找不到自己,不知道他自己是誰,也不知道這個優秀的人是誰,于是便成了“空心人”,步入了抑郁癥重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