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映

根據市民化進程動態監測調查方案,2018年末,福建調查總隊在全省9設區市共抽取了124個城鎮調查小區、1895名進城農民工進行調查,了解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庭在城鎮務工、生活情況。
根據市民化進程動態監測調查結果,2018年在閩農民工1158.3萬人,其中福建籍農民工840.8萬人,外省來閩農民工317.5萬人。受訪者同時符合以下條件:戶籍為農業戶口,或者目前是非農戶口但2006年之前是農業戶口;年齡在16周歲以上;未喪失勞動能力;非在校生。
一、2018年受訪農民工基本情況
受訪的1895名農民工中男女比例為62.4:37.6。
分輸出地看:1090名來自省內,占比57.5%;805名來自省外,占比42.5%。外省籍農民工主要來自以下省份:四川(22.9%)、江西(19.3%)、貴州(11.9%)、河南(8.7%)、重慶(8.7%),合計超過70%。
分年齡看:“70前”、“70后”、“80后”、“90后”和“00后”人數占比分別為18.2%、30.3%、30.9%、19.2%和1.4%。數據顯示:“00后”開始加入進城農民工大軍;“70后”和“80后”是中流砥柱;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已經超過總人數的一半。
分文化水平看:文化水平以初中為主,占45.7%;初中及以下占65%;普高和中職占19.8%;大專(高職)及以上占15.2%。與2015年比,大專(高職)及以上學歷占比提高2個百分點。
分從業結構看:以工資性就業的普通雇員為主,占比達到73%;自我經營者(沒有雇員)和雇主(有雇傭其他人員)的人數占比分別為16.6%、0.8%;其他未從業者(包括隨遷進城照顧家庭的符合勞動力條件的人員)占9.6%。與2015年比,普通雇員和雇主的占比分別提高了3.7、0.3個百分點;自我經營者和未從業者的占比分別降低了2.5、1.5個百分點。
二、在城市落戶和定居意愿情況
受訪的1895名農民工中,已經在城鎮落戶的人數占3.2%;愿意轉為本地城鎮戶口的占16.7%;愿意轉為老家縣城的城鎮戶口的占5.4%;愿意轉為其他地方城鎮戶口的占0.4%;不確定的占29.6%;沒有意愿的占44.7%。
已經定居城鎮的人數占17.8%,愿意和不愿意定居城鎮的人數比例分別為31.6%、31.4%,另有19.2%持不確定態度。
三、影響農民工定居城鎮意愿的主要原因
農民工愿否定居城鎮是基于經濟收入、發展前途、居住成本以及子女教育、土地收益損失、家中老人贍養需求等多因素綜合考量后的選擇。
(一)經濟因素是決定性制約因素
調查表明,當前部分農民工在城鎮收入低,房價等生活成本高,是導致他們不愿定居城鎮的最主要因素。1895戶受訪農民工中,認為“住房貴”、“收入低”是留城定居障礙的人數比例分別達到56.1%、44.6%,遠高于其他選項。
(二)制度性障礙逐步削弱但依然存在
2014年,國家有關部門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近年又陸續出臺了系列政策,持續推進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改革,逐步降低中小城市的落戶門檻,完善隨遷子女在流入地的入學、升學政策,破除戶籍與城鎮公共服務、社會福利之間的掛鉤關系,為農村轉移人口在城鎮均享公共資源、社會福利創造更有利條件。調查結果顯示,2018年末,受訪的1895個進城農民工中,認為“戶口進不來”、“子女入學升學難”、“不能均享社會保障”是留城定居障礙的人數比例分別僅為7.9%、6.4%和1.6%,比2015年分別降低3.2、2.0、2.8個百分點。
有關障礙依然存在,并且是農民工定居城鎮要面臨的主要困難。雖然近年來隨遷子女在閩接受平等教育的政策不斷完善,但由于公共資源有限,優質教育資源供求緊張,隨遷子女的入學需求不能得到百分百的滿足。
(三)文化技能是深層次因素
受訪農民工總體文化、技能水平較低。初中及以下學歷占65.0%,大專(高職)以上才占15.2%;沒有任何職業資格或技術等級證書的農民工占89.0%。這將直接影響他們獲得較高報酬、獲取最新政策的能力。
(四)家庭因素至關重要
家人隨遷對農民工定居有促進作用。家庭重要成員未隨遷,增加了外出農民工對家人牽掛的心理成本、回家探望家人的交通成本以及增加了回家探望期間的勞動報酬的損失,進而對農民工定居城鎮的意愿有消極影響。調查顯示,“老人無法照料”是造成農民工不愿定居城鎮的第三大因素,僅次于“住房貴”和“收入低”。配偶未隨遷的已婚農民工、有未成年子女未隨遷的農民工中不愿定居城鎮的比例分別為43.9%、41.9%,分別比平均水平高12.5個、10.5個百分點。
(五)城鄉融合發展吸引農民工返鄉
近年來,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有力實施,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逐步健全,政策利好不斷釋放,城鄉差距有所縮小,增強了部分農民工返鄉的信心。
(作者單位:350003國家統計局福建調查總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