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方,王 劍,袁宗麗,王曉航
(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上海 200003)
隨著社會的進步,醫學模式的轉變,培養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適應現代社會需要,具有卓越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新世紀醫學人才,已成為醫學教育的目標。實習是醫學生在完成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的系統學習后進入臨床實踐,如何在現代醫學模式背景下,開展臨床實習教學是我們一直以來關心的問題。
傳統醫學教學模式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易導致學生理論知識豐富,解決問題能力不強。這種單純以傳授醫學知識為特點的教學模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現代醫學人才培養需求。翻轉課堂,顧名思義,就是將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翻轉過來。其起源于美國,是一種“先學后教”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1]。學生課前觀看教學視頻,進行針對性練習完成學習任務;課堂上在教師的幫助和同學的協助下完成知識內化。課堂成為師生、生生互動的場所,通過答疑解惑、探討辯論等方式促進知識的吸收與掌握,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2]。目前,我國關于翻轉課堂應用于醫學領域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3-4],多集中在醫學基礎學科,且理論構想多于實踐應用,在各科室臨床實習教學中的應用有待進一步探索。
教師標準化病人(Teacher Standardized Patient,TSP)是指由教師模擬患者的癥狀、體征,營造真實臨床情境,學生置身其中,在實踐中掌握和運用知識[5]。隨著醫學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TSP已被越來越多地引入醫學教育領域[6]。TSP利用虛擬學習環境,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處理問題能力,團隊合作精神以及職業素養,以達到學習效果最優化。它的產生更符合倫理、人文關懷要求,可以緩解臨床教學資源緊缺壓力。
到目前為止,國內尚無將翻轉課堂與TSP教學模式同時應用于臨床實習的報道。因此,我們擬將翻轉課堂和TSP教學模式應用于消化內科臨床實習帶教,現介紹如下。
選取我校2014級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86人)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分組原則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均43人。實驗組采用翻轉課堂聯合TSP教學模式,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所有研究對象均已完成細胞生物學、病理生理學、物理診斷學等理論課程的學習。兩組除教學模式不同外,其他情況(包括帶教教師、實習輪轉時間等)均一致。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實驗組在此基礎上每周按照教學計劃,根據消化內科臨床實習大綱要求,組織一次翻轉課堂聯合TSP教學?,F以消化內科4種常見疾病——急性胰腺炎、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和腹水為例,闡述翻轉課堂聯合TSP教學模式在消化內科臨床實習中的應用。
1.2.1 對照組 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制訂消化內科臨床實習教學計劃。學生入科后接受入科宣教,開展床邊教學、教學查房、疑難病例討論、示范或示教、知識講座等,每周組織一次主任醫師教學查房及疑難病例討論。
1.2.2 實驗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每周開展一次翻轉課堂聯合TSP教學。結合教學大綱要求,課前制作導學案,加強學生理論知識學習。課中,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簡單回顧,由學生提出課前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先進行小組討論,如不能解決,則教師針對這些問題進行講解。然后,教師扮演標準化病人,讓學生進行首診,學生自主問診、查體,然后綜合相關信息,對疾病特點進行總結,給出初步診斷、鑒別診斷及診療計劃。最后,師生來到床旁,學生對患者進行檢查,教師分析并介紹疾病相關知識、病情變化以及有無仍未解決的問題、診療方案存在的缺陷,提出改進意見。
實習結束時,由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梳理。通過座談、討論、問卷調查等形式,了解學生4周來的收獲和體會,收集學生意見和建議。通過出科考試(理論知識考查+病例分析+教師評價)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價。
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實驗組出科考試成績為(90.6±1.8)分,對照組為(83.7±2.1)分,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見表1),P<0.05。
表1 兩組出科考試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出科考試成績比較(±s,分)
組別理論知識(占5 0%)實驗組(n=4 3)對照組(n=4 3)9 2.0±3.2 8 4.3±3.6病例分析(占4 0%)8 9.1±2.2 8 2.6±2.6教師評價(占1 0%)8 9.3±1.9 8 5.4±3.1總分9 0.6±1.8 8 3.7±2.1
對兩組學生以匿名方式進行問卷調查,要求其對各自教學模式做出評價。共發放調查問卷86份,回收有效問卷86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組93.0%的學生認同翻轉課堂聯合TSP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翻轉課堂聯合TSP教學模式更能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促進知識理解與記憶、鍛煉臨床思維能力、提高分析和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P<0.01),見表 2。
臨床實習是醫學生轉變為臨床醫生的重要過程,是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作為內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消化內科歷來都是臨床實習的重點科室之一。傳統教學模式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導致學生理論知識豐富,而解決問題能力不強。

表2 兩組對各自教學模式的評價(n)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最高境界,也是最終目的。臨床教學不僅使學生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然而,現在的醫院分科較細,各科室收治的患者有各自特點;同時,由于疾病譜的改變及醫院相關規定,學生很難在較短時間內掌握全部臨床疾病特點及操作技能。此外,隨著醫療環境的改變,患者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往往拒絕學生觀摩和操作,學生接觸患者的機會越來越少,理論脫離實踐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給臨床教學工作帶來極大的挑戰。因此,迫切需要新的臨床教學模式解決這些問題。
翻轉課堂強調學生課前主動、積極學習[7-8]。因此,我們在消化內科臨床實習中采取翻轉課堂聯合TSP教學模式。學生課前觀看教師發布的視頻資料、PPT等,完成相關內容的理論學習;課上,教師針對學生課前學習情況,將臨床案例融入其中,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合作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教師以此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實踐結果表明,這種教學模式能夠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向思考型、實踐型和創新型人才轉變。
因此,將翻轉課堂聯合TSP教學模式應用于消化內科臨床實習帶教,“以學生為中心,理論聯系實際”,有助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這種教學模式是現行教學方式的有益補充,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實習效果,還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值得在臨床實習帶教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