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笑
(常州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常州 213000)
人文素質類選修課的開設,為完善學生知識結構,發展學生興趣和特長提供更多可能。此類選修課的傳統教學方式為集中面授,對于人數、時間、空間有較多限制,學生大多只能利用課余時間學習。人文素質類網絡選修課的引入使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成為可能,它不受選課人數限制,能最大限度滿足學生選課需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計劃靈活學習課程,實現學習的自主化,已成為傳統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補充[1]。
常州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于2014年引入超星爾雅網絡教學平臺,每學年開設3~4門網絡選修課,課程開設流程為在超星爾雅課程庫中挑選相關課,學生利用網絡教學平臺自主選課,可隨時選課或退課。學生需看完所有視頻,完成播放中隨機出現的作業,方可參加在線考試。課程成績由視頻觀看(40%)、作業(30%)、考試成績(30%)組成,60分及以上為合格,獲得相應學分。
為了解網絡選修課運行情況,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通過24個問題了解學生網絡選修課學習現狀。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40份,回收591份,有效問卷591份,有效回收率92.34%。調查對象為常州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各專業學生,數據真實有效,具有參考性。
76.48 %的學生選擇手機作為網絡選修課移動學習終端,17.43%的學生選擇臺式、筆記本電腦,4.74%的學生選擇平板電腦,1.35%的學生選擇其他設備。49.41%的學生在家里進行網絡選修課學習,41.79%的學生在學校宿舍學習(見圖1)。隨著移動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手機已成為學生首選的學習工具,而手機App則是學生完成網絡課程學習的主要平臺。絕大多數學生在學校或家中利用手機完成自主學習。

圖1 學生網絡選修課學習場所
學生主要利用午休時間、晚上、下午進行網絡選修課學習(見圖2);15.74%的學生每天學習1~2次,50.08%的學生每周學習 1~2次,25.38%的學生每月學習 1~2次(見圖 3);45.69%的學生每次學習0.5~1小時,23.86%的學生每次學習1~2小時,15.40%的學生每次學習2小時以上,15.06%的學生每次學習不超過半小時(見圖4)。網絡課程有較強的機動性和靈活性,但是從學習頻次和學習時間來看,部分學生存在短時突擊學習的情況。13.71%的學生表示有過由其他人代上網絡選修課的行為,如何對學生網絡課程學習行為進行有效監管,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圖2 學生網絡選修課學習時間

圖3 學生網絡選修課學習頻率

圖4 學生網絡選修課學習時長
10.32 %的學生反映課程加載慢,1.18%的學生表示看不了。我們發現課程播放質量,與觀看者網絡狀況、軟件版本、登錄狀態有密切關系。72.59%的學生表示課程視頻過多、內容太難、沒有同伴交流討論、難以堅持等,而這也是網絡課程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見圖5)。30.63%的學生表示對課程PPT感興趣,30.12%的學生對推薦書目感興趣。64.97%的學生表示通過網絡課程的學習開闊了視野,46.87%的學生認為提高了自學能力。學生對網絡課程的內容、形式比較認可,但在作業完成方面遇到一定困難。

圖5 學生對網絡選修課的態度
63.28 %的學生對學校開設網絡選修課表示贊同,16.92%的學生認為網絡選修課資源更豐富,50.08%的學生認為學習網絡課程時無法與教師、同學互動,29.61%的學生認為網絡課程學習缺乏教學情境,58.71%的學生對網絡課程的發展前景保持中立態度。學生對網絡課程的便利性給予肯定,認為其有助于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聯系。
課程的選擇僅限于現有課程,課程內容、難度、深度受到一定限制,既要適合高職生學情又要滿足人才培養要求。目前,網絡選修課主要以課程視頻、隨機作業等為主,互動性欠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無法及時得到解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學習積極性,易使其產生倦怠感和畏難情緒,失去對所選課程的興趣。
學生要有較強的自制力,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循序漸進。獨立觀看視頻,完成作業和考試。由于學習目的單一,即獲取學分,因此不少學生在觀看視頻過程中采用掛機的方式,違規操作。
課程最終成績僅取決于視頻是否看完、是否完成作業及理論考試成績,無法了解學生學習過程。
開設一門校本選修課前往往需要考慮學生學情、人才培養需要再進行課程內容設計、教材編寫,但是受時間、空間、人數限制,傳統的集中授課方式無法充分利用課程資源,而網絡課程能夠解決以上問題。鼓勵建設校本網絡選修課程既能豐富網絡課程內容、資源,又能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學習過程中教師既是課程的建設者、改造者也是參與者、引導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教師實時互動,也能促使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
網絡課程學習自由度大,監管方面除使用必要的技術手段(如監測學生登錄地址、是否頻繁切換設備、是否有刷課行為等)外,還應注重對大數據的分析,例如學習頻率、時間、點擊次數、隨機作業完成準確率等,通過數據分析對學生進行監督和指導。在評價體系方面,增加過程性評價,而這也需要教師加強校本網絡課程建設。
在線優質教學資源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校教學資源不足、師資緊缺、時間沖突的矛盾,使課程結構得到優化;課程種類的多元化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學習需要;在線教學帶來教學模式和學習方法創新[2]。網絡選修課是信息技術發展的產物,順應時代發展對教育改革的要求,而網絡資源和使用者又具有多變性、復雜性。在這個大環境下,如何利用網絡教學優勢,為傳統教學注入活力,促進教育信息化改革,仍需要不斷探索。網絡資源的合理運用以及資源庫建設是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本調查研究為進一步加強網絡選修課管理和建設提供依據,也為學校網絡課程資源建設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