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然
(河北省滄州市海興縣小山鄉小山小學,河北 滄州 061200)
學習是一種主動的知識建構活動,只有讓學生置身于具體的情境中,才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強化他們的參與意識,并積極地調動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吸納、同化新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創設情境,誘發學生的求知熱情,使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的豐富、精彩。
如教學圓的周長時,教師借助多媒體創設了一個圖形王國的情境,在城堡里有各式各樣的平面圖形,好看極了,學生立即有了興致。這時教師將三角形、正方形、圓,進行了放大處理,讓學生用手比劃,說一說這些圖形一周的長度。然后讓學生猜想,這3個圖形哪個圖形的周長會長一些?這時學生一下子沸騰起來了,有人說是三角形,也有說正方形,當然也有說圓形的,都紛紛舉手表達自己的理由。老師這時借助多媒體,將這幾個平面圖形外圍一周的長度用紅色標出,問:既然大家的意見不統一,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呢?這時有學生提議:用直尺去測量,然后進行比較。這個想法立即得到了其他同學的認可,教師進行了測量演示,在測量的過程中,學生發現,三角形和正方形都是直線圖形,所以很快就可以測量出周長,但圓是一個曲線圖形,用直尺無法直接測量出周長。這時,屏幕上在圓的旁邊出現了一個大大的“?”對呀,應該怎么辦呢……很自然地將學生引入了后面的學習中。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借助多媒體,扣住學生已有的平面圖形知識,精心創設了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引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新知的學習中。
數學中的很多概念、規則、性質等,都顯得很抽象,難以理解。而單憑教師的說教,而借助多媒體進行展示,顯得形象、直觀,而不是將結論強加給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讓學生由以往的“讓我學”變成“我要學”。
在探究圓的體積公式的過程中,教師進行提問:“同學們,還記得我們是怎么探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嗎?”生:當時運用了轉化的方法,把圓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接成近似的長方形,然后根據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師:很好,能不能通過剪拼,把圓柱也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從而得出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呢?進而出示教具,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把圓柱平均分成4、8等份,拼一拼,你們發現了什么?與小組成員討論、交流,再匯報結果,學生發現可以拼成近似的長方體。教師繼續追問:要讓拼出的圖形更像長方體,怎么做?生:可以將圓柱平均分的份數變多,可以分成16、32、64份……但這時學生犯了難,因為手中的學具無法呈現那樣分的情況。于是,教師通過多媒體進行演示,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隨著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近長方體,這樣將繁瑣的操作簡單化,而且更加精確化。此時教師因勢利導,問拼成的長方體與原來的圓柱有什么聯系呢?讓學生進行交流……
上述案例,教師借助遷移,讓學生探究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并借助多媒體進行演示,化繁雜為簡單,變抽象為生動,讓課堂教學變得越發地鮮活,彰顯魅力。
以往的數學教學,由于教學設備、條件的限制,教師一般都是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科書完成教學任務,課堂模式也以“填鴨式”、“灌輸式”為主,學生都是被動式的學習,毫無興趣而言,更談不上思維能力的培養。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很好地扭轉這一局面,引發學生的深層思考,提升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如在探討多邊形內角和的時候,在傳統教學時,教師肯定是在黑板上,畫幾個多邊形,然后向學生灌輸知識,完成課堂教學的任務。而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后,情況發生了很大的改觀,教師運用多媒體,在大屏上出示了三角形、形式多樣的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然后向學生提問:四邊形的內角和會是多少呢?這時有學生提議,可以用量角器測量出每一個角的度數,然后相加,其他學生也覺得這個辦法可行,在座位上,紛紛測量起來,最后得出四邊形的內角和是360度的結論。但教師追問道:四邊形只有四個角,容易測量,但五邊形、六邊形、七邊形乃至n邊形呢?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呢?學生們陷入了沉思,這時有學生說,可以連接四邊形的對角線,將它轉化成2個三角形,進而根據三角形的內角和求出四邊形的內角和。這時,教師運用多媒體,在大屏幕上展示形式多樣的四邊形,分成2個三角形的情況,不管怎么分,內角和都是360度。發現這個方法有普遍性,進而演示五邊形、六邊形、七邊形分成三角形的情況,引導學生思考多邊形的內角和與邊的數量有無關系?進而讓學生探討n邊形的內角和,得到了結論。
上述教學案例,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改變了傳統的數學授課結構,實現了“被動式”學習向“主動式”學習的轉變。
總之,多媒體技術是一種先進的教學輔助手段,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巧妙地進行運用,可以優化課堂結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