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建華 肖淑蘭
(吉林省永吉縣實驗職業高中,吉林 永吉 132200)
英國著名教育作家蘇.考利在《教會學生思考》一書中告訴我們,教育的核心任務是讓學生思考,如何教會學生學習、探究,思考遠比直接教他們知識更重要。因為學生一旦掌握了思考的方法就能獨立的自我學習、探索、研究,就會促使學生產生對學習的興趣。教會學生學會思考,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給學生以創造性思維訓練,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自學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大膽質疑精神。作為教師,一項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懂得有效地思考,當他們學會了思考,就能學得更好,而且還能在學習中感受到學習所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那么怎么才能教會學生思考呢?
學困生的認識能力,記憶水平,理解程度等方面都很差,即便對智商較高的學生而言,他們也需要激發學習的動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事實上,采用有效的辦法,讓學生學會思考,在學習中逐漸產生興趣并不斷進行智力訓練,可以克服在學習中遇到的更多困難。創造性勞動引起的興趣越濃,他獲取的知識越多,他走向成功的機會越大。
記憶是學生獲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不可或缺的手段,但記憶并不是把知識像貨物一樣儲存在腦子里,應該賦予知識以活力,用它進行交流,運用和再創造。知識是有生命力的,它占據人的思想,激發人的興趣,是知識得以不斷發展、深化的決定性的條件,不斷發展、深化的知識才是源頭活水。在學生進行腦力勞動的學習過程中,既不是背書,也不是記憶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讓腦子動起來,獲得的知識才能活起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知識。
學生在學習知識時,如果能積極思考,那么這樣獲得的知識才是一次深加工,必能促進學生智力才能的發展。但在實踐上,很難讓每一個學生在教師的帶動下都積極思考,設疑是讓學生思考的有效辦法。人們認識事物、發現真理,都是從疑問開始的,把眼前的疑問逐一解答,形成規律,真理也就產生了。當然,還會遇到疑問,人類的文明發展史也是疑問的解答史。學生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若熟視無睹,根本就不會思考什么,更不會發現什么,一旦提出質疑,必然努力去思考,探索解決的途徑,這是獲取知識的有意義的嘗試。
學生在學習新課時,如果對以前所學內容理解的膚淺,在知識的意識中模糊的多,壓在他肩上的學業落后的負擔就很重,他對新知識的準備就不夠充分,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很難有好的效果。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呢?學生在上新課時一定要有獨立的工作,使他們在獨立工作過程中思考問題,卸下“疑問”的包袱,并在思考過程中包含著運用知識的因素。大多數學困生都懶于思考,或者思考和領悟比較慢,這時教師必須給學生較多的事實例證和更多的時間去幫助這些學生領悟知識,千萬不要讓他們先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或把黑板上的知識照抄下來死記硬背,一定要設法讓他獨立思考,促使他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取得哪怕一點點進步也好。循序漸進,長此以往,這些學生必定會有所收獲。
讓學生掌握好新知識,不能停留在懂得和理解上,要取得牢固的知識,還必須進行思考。思考知識的方面越廣泛,學生對知識的領悟越深入,下一次課上檢查功課所花的時間就越少,增加了運用和識記的時間。思考的問題在教材中各知識體系間都存在因果關系,教師多在這些地方提出問題,學生困惑的方面就會減少,促進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另外,適當的復習,對知識的重新確認,也是很有效的。
能否運用自己的知識,不只是因為學生是否背會了單詞、句型、語法規則,更重要的是學生是否經歷過由弄懂事實、事物和現象,到深刻理解抽象真理的道路。對事實的思考,同時也是對概括的逐步識記。學生在學習中積極思考,把識記的知識作為解決客觀事物的工具,知識知識得以運用的過程。相反地,學生對抽象真理的識記不是以深入思考事實為基礎的,他們就不能把事實和真理建立關系,脫離了聯系,就無法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我認為鸚鵡能模仿人說幾句簡單的話,由于它不會思考,也就不能見什么人說什么話了。
總之,每個稱職的教師都希望教會學生思考,讓他們成為能夠獨立思考、有自我思想的人。但真正能落到實處,不僅靠教師的奉獻精神,合理的教學手段,而且用教師的才學,高尚的行為品質去感染學生。一個擁有淵博的知識,才高八斗的老師,他對周圍的人(尤其是學生)將會有深遠的影響,聽他的課,就像打開了天窗一樣敞亮,會使學生不自覺地去思考探求知識的奧秘,終生保存著對知識的追求,期待著下一節課的到來。一生中能遇到一位這樣的老師是上天的恩賜,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努力成為這樣的老師。心靈交往是傳授知識的催化劑,和諧的師生關系也是促使學生課堂積極參與思考的必要條件,一句溫暖的話語,一個期待的眼神,學生都會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師生雙方的心靈溝通,情感的交流,可以讓學生戰勝一切學習中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