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平
(江西省尋烏中學,江西 贛州 342200)
課堂活動需要教學構建要素群體之間進行深入的互動和深刻的交流.在學科課堂講解中,教者經常根據預設目標要求、突出問題或某個焦點,引導和促進學習對象實施討論、交談、分析等雙邊活動.討論、交流活動,是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動形式.教育學對“討論式教學”的定義是:“借助教師的有效構件和科學指導,構建學習討論小組,針對突出問題以及所肩負的學習任務深刻思考、發表意見、積極討論、辨析觀點等實踐活動,進行學習觀點的交流,討論深思,以達到擴大知識面和提高認知能力.”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進程中,討論式教學策略以其自身所具有的顯著功效和積極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深刻和廣泛應用。
在實施討論式學習時,切忌將課堂討論僅僅當做一種活躍課堂氣氛的工具。討論頻率不宜過高,因為頻繁的討論無形中會減少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從而使討論止于表面,不能深入,也使其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就會讓學生對討論這種學習方式失去新鮮感,甚至出于應付的目的為討論而討論,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討論式學習是“合作學習”的一種方式,其目的是把參與人員不同的思維進行優化整合,把個別學習的成果轉化為全組共有的成果,以群體智慧解決問題,因此在組織討論學習前,應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獨立思考時間,使它們對所討論的問題要先形成自己的見解,然后再在討論中不斷地補充、修正和提升。只有這樣,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時,學生之間才能相互啟發,思維才能不斷碰撞,自身對問題的認識才能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情境是課堂教學的常用手段,它可以激活課堂氛圍,發散學生思維,將抽象的數學知識以形象、生動的方式展現出來,這樣設置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激活學生興趣,還可以讓學生通過體驗與生活切近的情境來掌握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比如,筆者針對大家普遍感到數列知識抽象、復雜的實際學情,就設置了情境做引導,變抽象為生動的生活問題,讓大家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夯實基礎、提升能力。張老板想買一份理財產品,期限是30年,結果回家老婆一看合同直呼上當,原來這合同是這樣寫的:首年存1萬元,當年返1元;次年存2萬元,返回2元,以此類推以后每年存款要比前一年多1萬元,而銀行返利是前一年的2倍。現在大家幫張老板分析下合同,到底是不是上當了。如此以生活中的問題來展現數列知識,讓同學們產生“畏葸不前”的恐懼,大家開始分析對比,一時紛紛擾擾,莫衷一是。掐住這個大家期待認知的節點,筆者因勢利導:接下來我們學習了數列這個竅門工具就為我們以后投資、理財、做交易等多了一項技能和保障。下面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
如果用常規方法一年一年地算,那可就麻煩了,但是根據數列知識,我們會發現張老板存錢和所得有著一定的規律:
這樣一算賬目清晰明了,看來張老板這個理財產品買的值得。通過情境,同學們體會到了數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運用,增強了學好數學、用活數學的技巧和信心,最終實現將理論知識上升到實踐的高度,遷移知識,形成技能。
討論式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參與和互動.但筆者發現,討論式教學策略實施過程中,部分高中生受以往學習習慣的影響,參與討論、深入互動的主動意識不夠強烈,能動意識不夠顯著,學生個體基本處于“被動”應付,接受傾聽的位置.而討論式教學策略實施的目的,就是讓學習對象成為學習活動的“第一踐行者”.高中數學教師運用討論式教學策略,首要工作就是做好參與討論情感和潛能的激發和培養工作.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高中數學教師既要通過激勵性、引導性的教學語言,激發起高中生內在的參與討論情感,又要善于利用豐富教學資源,將教材內容、現實生活、典型案例等方面特性,進行深入、高度的融合和概括,設置出情景交融、生動趣味的教學氛圍,營造出利于高中生主動參與討論的學習情境,促發高中生深度參與合作討論.如“根式”一節課 “a的n次方根的取值規律”教學中,教師根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圍繞教學目標要求,采用情境設置的方法,為學生創設了“a的n次方根的個數是什么來決定的?當n為奇數時,a的n次方根是個什么樣的數?a的正負有哪幾種情況?如果n為偶數時,又有什么情況?”討論情景,將討論內容滲透融入到教學活動之中,消除了數學學科的枯燥特性,促進高中生保持積極情感參與教師組織的討論活動.
自主探究是學生提升技能的根本途徑,但是自主探究也要有基礎理論作為指導,否則自主探究就成了無根之木。第一例中,假如學生還沒有掌握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的概念及算法那再好的情景也只是一個故事,不能對高效數學課堂有絲毫的幫助。所以說,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學策略,就需要教師帶領大家溫習知識的淵源,然后以適當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本課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和實踐探究,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創新能力,有效提升高中數學教學質量。
以上是筆者學習課改精神,結合教學經驗對怎樣有效提升高中數學課堂效率進行的討論與實踐。當然,條條大路通羅馬,教學實踐中引導高效數學課堂的方法還有很多,囿于篇幅限制我們不能一一細說,概括地講,課堂實踐中我們始終要以學生為中心,有針對性地結合教學內容設計符合他們認知和發展的教學方案,先激活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驅策他們進行詳盡的探索與研究,最終通過總結歸納,升華知識脈絡,徹底掌握知識生產和發展的過程,知識遷移技能,完成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