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第十一小學,江西 撫州 344100)
引言: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大多數小學語文教師都只關注學生是否有效地掌握了教師再課堂上所傳授的知識。對于學生是否能將所學到的知識進行一定的內化,教師并不關心,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在發展的過程中只有知識的提升,不能有效的將學到的小學語文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中,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就必須有效的解決上述問題,采取一定的教學手段,注重學生的知識內化過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能夠有效的將小學語文知識內化。
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教學方式是選擇讓學生聽,教師講解。這樣的課堂以教師作為主導,忽略了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這樣的一節課下來,小學生只能記住語文教師不停的講解,很少思考課文內容,就更何談內化相應的語文知識。如果教師塑造的是這樣的小學語文課堂,不僅教師達不到既定的教學效果,還會使得學生對小學語文的學習產生抵觸心理。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在課堂上積極的探索其他教學方式,用于凸顯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使小學生能夠不依賴教師僅僅依靠自己就解答相應的問題。
例如,在進行《一夜的工作》這篇文章的講解時,教師不必直接開始教學,可以先留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自主的進行課文的閱讀,并給出一個問題:“同學們,在進行這篇文章的閱讀時你會產生什么樣的疑惑?比如:為什么總理不會先審閱作者所給出的材料,而是選擇讓作者在隔壁的房間等他呢?”這樣的問題,及時的抓住了小學生的探索欲,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思考及閱讀。之后,學生可以有效的得出:“如果周總理選擇直接審閱作者的材料,那么作者就會在總理將在材料審批完之后就直接離開,后面所描述的故事也就不會發生了。”這樣,就能有效的提升小學生的能力,經過這樣的一個問題的提出與解答,學生就能理解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1】。通過這樣的逐步推理,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一味的灌輸來說,其更加生動,學生也能夠更加主動的參與到小學語文課堂活動中,使得課堂氛圍更加輕松愉悅,也能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形成一定的核心素養。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一定的閱讀,可以有效的使學生以文章的學習與閱讀為基礎,形成一定的語文核心素養。據調查研究表明,很多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會出現兩種狀態:一種是“淺閱讀”,這種閱讀是指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而不注重閱讀的細節,只是注重是否閱讀完了這篇文章,采用走馬觀花式的在閱讀文章時走一個過場,表面上是讀完了文章,但對于書中的內容沒有深入的體驗;另一種就是“深閱讀”,這種閱讀強調要逐字逐句的體會文章,不關注閱讀的速度,更注重閱讀是否具有效率,學生也能在深閱讀的過程中更加深刻的感悟作者的情感。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采取深閱讀的方式來進行相應文章的學習,才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語文水平。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懷念母親》這篇文章時,就必須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在課堂上營造一個充滿親情的氛圍,才能有效激發學生對于這篇文章的情感感悟。之后,教師要將課堂上充足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進行深閱讀,不能一直催促學生進行閱讀,要引導學生逐字逐句體會課文中所蘊含的情感。比如:文章中所提到的“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等等句子,通過反復的讓學生閱讀,體會其中蘊含的母愛感情,就能有效的讓學生內心的情感被有效的喚起,由作者的文章想象到自己對于母親的熱愛。并引導再次聯想到作者失去母親會有多悲傷,這樣就能有效的使學生能夠理解課文內容所存在的感情。在此基礎上,小學語文教師再引導學生對后續文章進行深入的閱讀,比如文章中所出現的“孤寂、我想到夢鄉”等等字眼,學生就能從中理解到一股凄涼的感情,體會到作者失去親生母親的痛苦感情,同時又能感受到作者離祖國千萬里的凄慘與寂寞【2】。通過這樣的深閱讀,就能有效的讓學生掌握《懷念母親》這篇文章的相關內容,并產生一定的感悟,有效的將所學到的語文知識進行了內化,幫助學生培養了核心素養。
總而言之,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如果小學語文教師仍然固執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這對于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是十分不利的,學生會厭煩小學語文的學習,大大降低了小學語文教學成效。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從不同方面入手,促進學生發展自身的核心素養,能夠主動的利用相應的技巧來內化學到的小學語文知識,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