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廣瑞實驗小學 強穎潔
小學語文課作為人文學科的構成元素,其習作教學不僅是語言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是語文綜合素養的體現載體。然而,小學習作教學的綜合性較強,只有把小學語文習作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使其與學生進行零距離的接觸,才可以保證學生寫出的文章更加豐富有趣,做到言之有物,從而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更大程度地體現語文教學的核心價值。
筆者調查發現,小學生對作文寫作的興趣普遍不高。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生有效學習的必要要素。學生只有對所寫內容感興趣,才會詞如泉涌,寫出好的文章,繼而提高習作能力。但是,就當前小學階段的習作教學現狀來看,大部分學生都是被動去寫。此外,由于課堂模式單一,學生閱讀量少,生活面窄等原因,學生在進行作文的時候,更不知道從何寫起,寫出來的內容也是空洞乏味,缺乏真實性和情感性,這就直接導致學生主動習作意識嚴重匱乏,寫作興趣銳減。因此,只有提升學生的習作興趣,才可以完善習作教學過程,發揮學生積極習作的能動性。
情感是一切作品的源泉,是小學生寫好作文的前提條件。現代小學生的作文生動性不足,寫出來的作文沒有情感也是普遍現象。由于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單一枯燥,教師把應試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任務,學生的學習和習作是為了應付考試,為此,很多教師規定了繁雜生硬的寫作套路,這就導致學生寫出來的作文謹遵套路,沒有情感張力。另外,小學生長期接觸不到課外新鮮生動的事物,習作的時候,下筆無文,空洞無物,千篇一律,自然喪失了情感。因此,在基礎教學階段,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情感思維,并為作文增添情感力度。
要想寫出聲情并茂的作品,就要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從觀察生活中的點滴做起,這樣才可以寫出自由鮮活、生動風趣的作文來。語文作為人文性的綜合學科,涉及到社會、生活、自然、歷史等方面的內容,因此,習作的素材選擇較為寬泛,生活中的許多事物都可以進入習作視野,成為習作的靈感來源,而要想找到素材和靈感,必須在平時注重觀察生活中事物的每個細節。
例如,習作的范文《青海高原——株柳》,教師先要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寫作方法和技巧,之后再讓學生走進,觀察自己生活中的自然風景,生態環境,在領悟自己故鄉景致風景的過程中,體悟生活生活中所包含的哲理,并根據自己的所思所感、所觀察到的事物進行創作,寫出真正屬于自己的作品。由于這樣的作品素材取材于生活,因此它具有獨一無二的價值,也不能被替代和復制。同時,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的時候,要提出問題讓學生深入思考,如,你的家鄉讓你產生深刻印象的事物是什么?它們為何使你不能忘懷?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就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擴展,繼而明確所要陳述的習作內容。總之,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觀察周圍的事物,以某個突破點展開討論,創作出成功的作品,同時,幫助學生養成善于觀察,及時從生活中汲取豐富靈感的寫過習慣。
作文是內心情感的折射,是作者和文本之間的對話和情感交流,情感教學不僅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呈現,同時也和一個人的生活閱歷、知識結構、認知能力、人生感悟等有著不能分割的關系。
例如,學生通過《草原》這篇課文的學習,要讓學生對文本產生情感共鳴,這樣才可以在習作過程中,把自己對故鄉的情感進行提煉。同時,教師可以提供同類題材的范文給學生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積累習作經驗。教師也可以運用多媒體手段呈現一些佳作,以及學生故鄉特有的風物,再或者是借助媒體帶領學生走進草原,體驗當地風土人情的特點,帳篷、草地、藍天、鴻雁等草原特有的風貌。總之,本節的寫作教學,教師在明確寫作目標之后,要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提煉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帶著感情去寫,把自己的感情熔鑄于每個段落、標題中。故鄉的風物,無論是農業產品還是工業產品,都有著獨一無二的價值,對它們的特點和功能進行寫作加工的時候,融入自己的情感,增強文章的感染力,使他們創造出來的作品煥發出不朽的生命力。
隨著新課改的全面實施,對于小學語文習作教學要求越來越高。那么,如何讓習作與孩子走得更進,培養小學生的習作興趣,是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的重要任務。因此,教師應該轉變教學理念,運用現代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認真觀察,塑造學生的習作情感,讓學生在習作中感受生活的樂趣,才能成就高效的寫作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