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舫山小學 汪梅麗
在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學生的寫作水平有著明確的規定,中年級的學生要學會修改作文中的病句或者是改正語法;高年級的學生要能夠修改自己的作文,讓自己的作文達到中心思想明確,語句通順,情節前后合理的情況,書寫也要規范整潔。這種規定要求老師改變傳統的批改作文的模式,要讓學生自己進行作文批改,讓學生真正意識到寫作的問題,意識到自己容易在哪方面犯錯,學生在批改作文中可以鍛煉思維能力,也容易讓學生養成精益求精的學習態度。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寫作只需要注意兩個方面:寫和改,學生在改正作文時會加深對于事物的認知,以一個客觀的態度去面對事情,眾所周知,教師在小學教學中有修改病句的課程,學生考試的卷子也會有相關的考試類型,這些都是問了讓學生進行作文修改,自主意識到自己寫作所犯的錯誤。這種態度要從小培養,也就是從學生剛開始學習寫作時就要培養。為了落實課程目標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在傳統的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的是對學生作文的批改,但是很少督促學生進行修改,這種模式下學生寫完作文,交給老師進行批改,老師批改完發放回學生,就完成了寫作的過程,其實這個過程少了重要的一環,那就是學生的修改過程。有的學生為了讓作文內容有新意,絲毫不管作文的語法,對教師提的意見也不在意。第二,傳統的作文批改是單向過程,老師由于工作量比較大,很難對所有學生的作文詳細的修正,大部分改正的都是學生容易出現的錯誤,比如,錯別字、病句、語序等等,這就使學生的表達方法千篇一律,沒有新意,教師不能準確理解學生的內心活動,學生也不能通過文字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這種做法下的文章會失去寫作的原本目標。第三,傳統模式下的作文修改效率太低,由于學生數量眾多,教師數量極少的情況,進行一次寫作就需要半個月才能拿到修改結果,學生在接受教師講評時也需要時間來進行回憶,容易丟失當時寫作時的困惑,或者是忘記自己想要請教的問題。第四,傳統模式下,教師的任務巨大,學生完成的很輕松,但是效果也不盡人意,寫作也就變成了完成教學目標的手段。寫作教學是一個多向的過程,老師和學生之間需要進行交流,在一次次的交流中,明白學生真正的想法,然后教師再指導學生進行寫作。如果沒有老師的指導,學生就只能在基礎寫作上徘徊,不會有大的進步,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就需要老師和學生共同進行努力,培養學生自己的修改能力。曾有人說:“教師應該起到指導的作用,具體應該怎么做,需要學生去實踐,讓學生處于主體地位,真正去掌握這種能力,以后會受益終生的。”所以,要讓學生學習到修改作文的方法,養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習慣。
為了讓學生進行作文修改,首先需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好作文,讓學生進行佳作賞析,了解優秀的作文為何優秀,增強對于作文點評的專業性,要能對作文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有效的點評,教師也要在每一次的作文中,選出寫的好的作文進行賞析,讓學生以此為榜樣,找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學習其中的表述手法,然后教師從本次作文中選出學生出現最多的幾種錯誤,給出明確的指導意見,讓學生了解寫作的方向。為了達到這種水平,需要進行以下幾種方法,第一,培養學生在日常閱讀中尋找美詞佳句的能力,讓學生在看到優秀的語句有加備注的習慣,讓學生學會欣賞,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第二,讓學生學會發現同學之間的優點,即使一篇文章沒有被選為范文,它也是有可取之處的,要讓學生學會發現周圍事物的美,指出語句優秀的原因,將其放映到多媒體上供大家欣賞,為學生之間的互相改正奠定基礎。第三,要讓學生學會團結合作,共同尋找好的作文,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或者是課外時間進行搜尋,如果有優秀作文的作者,就要讓作者將其優秀的語句演講出來,如果沒有,就要有感情的進行朗誦,以此來提高學生寫作的樂趣,增強學生寫作的榮譽感,讓學生真正熱愛寫作。
對于寫作的評改,重要的是明白問題的出處和如何改正問題。在這個里面,難點和重點就是教會學生如何改和如何找,這就需要教師明確修改標準,將修改標準和問題一項項列出來,方便學生進行參考。教師在長期的修改作文中已經了解學生常犯的錯誤是哪些,能夠輕易的找出學生問題的根源所在。舉例說明,有的學生不把最后的標點符號放在一行之末,而是另起一行;在引用名人名言時,不加引號,或者是將引號放錯位置,這些都是因為對標點符號的使用方法不熟悉。有的是文章主體不一致,剛開始還是第一人稱敘事,后面就變成了第三人稱敘事,文章中的你、我、他分不清楚,這就是文章的主題內容不明確導致的。還有的是文章中的病句太多,表達的意思重復,語句不通順,句子前后時態不一致。這些都是學生容易出現的錯誤,學生在進行自我修改時要著重修改這部分的錯誤,將自己所犯的錯誤率減小到最低。教師將這些問題告訴給學生之后,學生會針對性的改正錯誤,這樣學生在作文評改中也會增加興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教師在批改完學生的寫作后,可以把學生犯的錯誤打印出來,制作成病句練習題,讓學生自己去修改,在學生修改完之后,讓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將問題分為幾大類,各類題型應該是什么樣的正確說法。教師也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歸納,然后將得出的結論寫在多媒體上,直觀的向學生展示他們的錯誤。教師也可以將學生需要修改的部分用不同顏色的筆進行區分,讓學生仔細的檢查自己的作文,對出現的問題加以修改。教師引導學生完成常見問題的修改,讓學生著重記憶這部分的知識點,然后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交流,鼓勵學生找出多種不同的修改意見,告訴學生最為正確的修改方法。舉例說明,在作文題目為《我的媽媽》的寫作中,有的學生對于媽媽有著這樣的描述 :“我的媽媽每天都要出去打工,很早出,很晚才回來,忙得很晚才回家, 對我很好,很關心,她是我最敬佩的一個人。”在小組交流中,學生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觀點,將“很早出,很晚回來”用一個簡練的成語代替,比如起早貪黑;將媽媽繁忙的過程描述出來,讓閱讀者真實感受到媽媽很忙;出去打工也不太適合媽媽這個角色,可以改用一個稍微合適點的詞語,比如養家糊口。對于這些語句的改變,可以增加學生的詞匯量,豐富學生的表述形式,開放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達到用詞嚴謹的學習目標。
學校的寫作課程一般不是一個學生完成,可能學生對于縱向比較沒有興趣,同一命題的橫向比較會讓學生激發學習興趣。學生針對同一個命題很難進行兩次寫作,因為學生感覺這個話題已經學習過了,再寫一篇會比較枯燥乏味,所以學生不會從自己的寫作中提升能力,只有教師將同類作文放在一起,讓學生進行研讀,學生才會明白自己與別人的作文差距在哪兒,才會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除了學生之間的比較之外,學校還可以組織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寫作,即使年級只相差一年,他們之間的寫作要求也相差很多,年級越高,對于寫作的標準就越高,寫作時需要注意的事項就越多,寫作的效果也就不太一樣。這種模式可以讓學生有上進心,明白寫作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只要自己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自己的寫作水平也會有所提高,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語文表達能力,從而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對于小學生修改作文能力的培養,教師要進行不斷的努力,可以在學生的作文后面寫上評語,向學生傳遞積極向上的心態,幫助學生樹立寫作的信心。對于學生的評語一般分為兩種:首先,具有指向性的眉批。也就是在句子末尾出進行的點評,對于學生想要表達的主題進行點評,首頁的評語主要是指出該頁存在的錯別字或者是病句,末尾的評語是對文章的中心內容進行點評。舉例說明,在進行《秋游媽祖廟》的文章寫作時,有的學生主要描述了去媽祖廟的路途所見所聞,這就是文章中心思想不對,這篇文章應該主要描寫媽祖廟的情形,以及在媽祖廟中發生的事情,教師可以在這篇文章的頁尾寫上,主要內容描述錯誤,文章的主要內容應該是媽祖廟的見聞,對于上半部分的內容要簡練。對于其他的錯誤,比如錯別字、標點符號使用不規范、關聯詞語錯誤等,我們可以用一定的下劃線進行錯誤指正,錯別字可以用直線表示,順便在附近寫上這個字的正確寫法;病句用波浪線表示,將修改方法也用專用的符號進行改正;關聯詞語運用錯誤就直接將關聯詞語替換成正確的關聯詞語。其次,激勵性總評。如果學生在一件事情上經常犯錯,那么學生會喪失對這件事情的興趣,在對學生作文進行綜合性評價時,一定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評價。對于優等生,要注意用詞,避免他們產生驕傲的心理;對于劣等生,要使用鼓勵性詞語,肯定他們的價值,幫助他們樹立寫作的自信心。教師也可以用是風趣幽默的語言進行點評,讓學生不再為自己沒有學好感到自責。
根據上述內容可知,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自改能力”,讓小學生獨立自主的完成作文的檢查和修改,培養小學生的修改能力可以減輕老師的工作量,讓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寫作的教學。學校也應該把“自改能力”加入到小學生學習的課程中,讓這個能力的培養有著完善的體系。小學階段的寫作能力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學生也很容易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這樣既可以激發小學生對于寫作的興趣,還可以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與此同時,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完成其余任務的教學,為學生的上課內容做好充足的準備,讓師生共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