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繁榮小學 汪靜東
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力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提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學會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要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就要鼓勵學生積極展開語用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積累語感。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積極組織學生展開理解性訓練、鞏固性訓練、運用性訓練等多種類型的語用訓練,讓學生提高自己的語用能力。
學者葉圣陶認為教材就是一個例子,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用好這個例子,促使學生以理解文章內容為起點,扎實地展開語用訓練。我在教學中以課文作為訓練內容,引導學生理解其中的語言文字,思考作者如何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學生不僅要知道作者寫了什么,還要了解作者為何如此寫,怎樣寫,這樣就能起到提高學生語用能力的效果。
在指導學生學習六下《三打白骨精》一文時,我便組織學生展開理解性語用訓練。我選出文章中的一些詞句,讓學生展開分析,說說文章中的人物懷有怎樣的情感,能否從中感受到文章中人物的心情變化。如可以讓學生分析唐僧的話:“把人打死一個,又打死一個”,為何不直接說“打死兩個人”,又或者省略地說“又打死一個人”呢?學生嘗試探究這些詞句,如有學生從句型的角度入手分析,提出:“這里用的是把字句,把字句的特點就是將賓語提前,起到了強調的效果。這里就表現了唐僧對孫悟空打死人的不滿。”還有學生從重復的角度入手分析,認為:“作者反復說打死人,起到了強調的作用,說明唐僧十分憤怒,指責孫悟空的做法。”在這樣的分析中,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時也感受到了文章中人物的情感變化。
我組織學生積極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指導其展開理解性訓練,學生可以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回到整體的閱讀原則展開閱讀。這樣學生就能由淺入深地讀懂課文,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學生要真正提高語用能力,就要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我指導學生積極展開鞏固性訓練,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通暢。我嘗試采用類題再現的方式,讓學生圍繞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點展開再次訓練,這樣就能起到鞏固的效果。最后我還會組織學生進行自主總結,嘗試提煉出其中的要點。
在學習六下《三亞落日》時,不少學生對文章中的比喻句記憶猶新。我在教學中便指導學生圍繞比喻句展開練習,讓學生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說說其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在此次練習中,我還設計了鞏固性的訓練,讓學生分析其他的比喻句。如讓學生分析:“那雪,如同白玉一般灑滿了大地”“人潮卷來卷去,堤壩變成了露天舞臺”等句子是否使用了比喻手法,其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在學生展開鞏固性訓練的過程中,我還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讓學生嘗試嘗試自主出題。在出題的過程中,學生造出了不少的比喻句,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讓學生全面地訓練了比喻句這個修辭手法。如有學生嘗試出題:“‘春雨就好像是春姑娘手中紡織出的線一樣’,這個句子將什么比喻成了什么,除了比喻以外,還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學生積極參與到了自主答題中。
為了激發學生參與鞏固性訓練的興趣,我鼓勵學生參與到自主出題的活動中。學生可以圍繞相關的知識點出相同類型的題目。這樣的活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比較分析等方面的思維能力,進而提高自己的語文綜合素養。
運用性訓練指的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展開語言文字的運用,將自己掌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知識。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存儲自己掌握的知識點。我往往會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給學生提供運用性訓練的機會,如讓學生進行仿寫等活動,這樣學生就能積極展開語用實踐活動。
六下《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中有十分精彩的人物描寫,如“瘦削的臉,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雙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這一段就是作者用來形容掃路人的肖像描寫。學生發現,作者筆墨雖然不多,但是寥寥數筆就寫出了掃路人的精神面貌。我在教學中指導學生了解如何才能更好地展開肖像描寫,而后則組織學生展開運用性的訓練,學生要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點嘗試描寫班級中的一名學生,最后還要評比一番,看看誰寫得更好。學生積極地投入到了寫作中。如有學生嘗試創作:“瓜子臉,粉白的面容,不施粉黛,但是卻圓潤得如同剝了殼的雞蛋一樣。一雙眼睛尤其黑閃閃的,好像夜空中的明星一般。”這段描寫十分傳神,能很好地展現人物的面貌,這說明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展開肖像描寫的方法。
在組織學生展開語用實踐訓練的過程中,要注意循序漸進,設置符合學生學情的訓練項目。如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可以采用詞句仿寫運用的方法,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則可以嘗試篇章的仿寫活動。這樣學生的能力就會層層遞進地得到提高。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發揮語文課的整體功能,組織學生展開語言文字的訓練,促使學生發展思維能力,提高語文綜合素養。如果能做到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實踐操作相互結合,則學生就能有條理地展開語用訓練,進而產生更好的訓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