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高新區實驗幼兒園 謝曉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科學”領域倡導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應貼近幼兒的生活。在幼兒園的科學教育中應奏響“生活化”的旋律。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一種科學的大教育觀,強調以生活為教育的起點與終點,幼兒園的科學教育內容應“生活化”。
“運用環境里的活勢力,去發展幼兒的活本領。”教師應以幼兒的“生活”為原點去選擇對幼兒發揮啟蒙作用、有實用作用的科學教育內容。比如,科學領域讓幼兒理解掌握“1”與“許多”、“分”與“合”等內容時,教師就可以把幼兒輪流擔任值日生的有關生活活動內容引入其中,讓本就枯燥無味的“分”與“合”與幼兒的值日生活情境發生聯系,幼兒對“分”與“合”的學習內容便會顯得更形象化,更現實化,更趣味化。讓幼兒明確到科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我們的生活中處處蘊藏著科學,讓幼兒在生活中理解、體驗、感悟到科學的魅力之無窮。教師應做到用生活環境為科學教育服務的有心人,有的放矢地引領、點撥、指導幼兒努力挖掘生活中蘊藏著科學教育價值的科學內容,讓幼兒的教育教學更具“生活化”。
教師應做生活的有心人,增強科學教育生活化的隨機意識,盡可能多的給幼兒充分提供在生活中進行科學探索的時間與空間,讓幼兒在生活中去探索科學、去發現科學、去創造科學、去體驗科學的無窮魅力。在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活動中有時由于幼兒園硬件物質環境的限制,不少科學教育內容只得依賴于教師室內營造生活化的情境氛圍來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比如,在“按圖形分類”為主題的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就可以根據幼兒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這一特征,將圖形設計成圖形娃娃,憑借幼兒生活中“住房子”的生活情境,將房子圖形設計成豐富多彩、形狀有別的房子,可以是圓形的房子,可以是長方形的房子,可以是正方形的房子,可以是三角形的房子,可以是平行四邊形的房子等,還可以是這些圖形組成的不同形狀的不規則圖形的房子,讓幼兒給圖形娃娃找到相對應的家,以不致于“迷路”,其實質上就是讓幼兒在探究科學的分類、對應的思想。幼兒在“找房子”的過程中教師巧妙地將科學教育內容融入到“生活化”的情境之中,極大地激發了幼兒的科學探究興趣,有利于幼兒科學核心素養的提升。
教師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應基于幼兒的生活經驗,活用幼兒的生活經驗,使科學教育源于幼兒的生活,又高于幼兒的生活,讓幼兒在生活中去體驗科學,去創造科學。比如,在以“按量排序”為主題的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搬遷問題”引入其中,用不少幼兒有搬家的生活經驗,有樓層由低到高的生活經驗的積累,由此去激發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與熱情。
科學探究材料為幼兒的科學教育提供了物質支撐。
教師在幼兒園的環境構建時需有目的、有計劃地“活”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活化”的科學探究材料。比如,幼兒園進行環境構建時就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廢舊物品,如,汽車廢舊輪胎、一體機包裝箱、牛奶盒、泡沫、小木棒、筷子、吸管等。
教師應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原點”去設計多樣化的區域活動,讓幼兒在與區域活動材料的互動中探究科學規律。比如,在以“美麗的公園”為主題的區域活動設計時,教師就應鼓勵幼兒用“生活化”的材料去進行自主設計、自主探究、自主發現、自主創造,以解放幼兒。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我們深信教育應當培植生活力,使兒童向上生長。”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應植根于幼兒的生活,科學活動的形式應“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認為:“好教育是讓兒童養成技能的教育。”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應與廣闊的社會生活發生聯系,教師應將幼兒引入社會生活,走出幼兒園,走進大自然,走進社區,讓幼兒在社會生活中去學科學,去用科學,去做科學,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走進社區,調查統計社區居民生活幸福指數;帶領幼兒走進農貿市場,體驗菜農的辛苦,體驗勞動的光榮;帶領幼兒走進花木大世界,體驗園丁培植花木的艱辛,從中學習到花木種植中蘊藏著的科學原理。
家庭生活是對幼兒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最好舞臺。比如,家庭中的小盆栽、小動物的飼養,如金魚的飼養,小雞、鴨、鵝的飼養等,其中一定蘊藏著不少的科學原理。家庭生活中碗、筷等的收集整理就蘊藏著“分類”的科學原理等。
教師應充分利用好幼兒的一日生活去對幼兒進行科學啟蒙教育。比如,進餐環節、區域游戲環節都蘊藏著“分類”“對應”等科學現象、科學事實。
總之,幼兒園科學教育“生活化”是一種教育的訴求,教師應探索科學教育“生活化”的最佳策略,以進一步提升幼兒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