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財貿職業學院 潘迪
幼兒階段是性格形成、生活經驗積累、自理能力形成的重要時期,教師應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與引導,在幼兒這張“白紙”上盡情地描繪。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為有效地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實現和諧發展,教師就應在新型教學理念的引領下,充分認識到幼兒學習的規律與發展特征,積極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和課程資源的開發,引導幼兒以體驗式的活動進行學習,從而有效地豐富幼兒的認知和情感體驗,實現綜合素質能力的發展。
體驗式課程是學前教育中常用的一種課程資源,主要是指教師在充分認識幼兒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的基礎上,通過對幼兒園具體情況及教學資源的開發與運用,為幼兒創設有目的性的具有體驗式的學習活動。在體驗式課程中,主要以游戲的形式為主,并貼近幼兒的生活實際,通過引導幼兒進行親自動手、親身體驗來滿足幼兒的探索欲望,實現幼兒知識、能力的完善與提高。
在幼兒園的體驗式課程中,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還能根據幼兒園的現有資源進行有效的調整,但是總結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形式。1.種植類的課程。主要是指幼兒園通過種植園的開設,根據植物的種植過程而設計的一系列課程,如對種植園環境的設計活動、對植物各個部位的觀察活動及參與植物種植的勞動活動等,都能使幼兒在親近大自然的過程中得到發展。2.生活操作類的課程。“生活教育”是學前教育中一項重要的指導理念,同時也是體驗式課程開發的理論基礎。而生活操作類課程,主要是結合幼兒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操作類的活動而開發的一系列課程,如食材的準備、食物的制作等,對增強幼兒的生活經驗、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都有重要作用。3.戶外游戲類課程。主要是根據幼兒園戶外活動場地的劃分而設計的一系列游戲類教學課程。幼兒在各種游戲活動的參與中,進行身體靈活性、協調能力的鍛煉和合作意識、人際交往能力的增強。
在學前教育進行體驗式課程的應用過程中,體驗式課程的開發與設計是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不僅直接影響著幼兒的學習效果,更是決定著體驗式課程能否順利開展的關鍵因素。因此,這就需要教師應進行多種課程資源的了解與整合,對體驗式課程進行科學的開發與設計。首先,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級別進行幼兒學習基礎、認知能力、心理發展特征、學習特點、興趣愛好等全方位的了解,并根據幼兒的具體情況,對體驗式課程進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設計與調整,從而完全符合幼兒的心理及發展需求。其次,教師還應對本園的教學資源、教學場所、教學理念等軟件、硬件因素進行細致的了解,并根據幼兒園的現有情況進行體驗式課程的開發與設計,以免出現由于教學條件的限制影響活動效果的現象出現。
幼兒由于年齡小,身心發展都處于不成熟的狀態,在進行體驗式課程的教學時,教師只有通過直觀、直接的刺激,才能有效地吸引幼兒注意力、調動對活動的參與積極性。因此,這就需要教師應注重在體驗式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進行相應教學情境的創設,以此為幼兒營造一種有效的環境因素,實現幼兒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學習體驗的增強。例如,在組織幼兒進行生活操作類課程:蔬菜串串時,教師就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向幼兒展示多種蔬菜的圖片和營養成分,使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激發以后,提出體驗式課程的內容,使幼兒的參與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激發,以更加積極的狀態進行活動的參與。
體驗式課程的設計是完全符合新課程改革精神的,因此,在進行體驗式課程的教學時,幼兒是以學習主體的地位進行活動參與的,而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首先,教師應注重引導幼兒實現自身主體地位的充分發揮。在體驗式課程活動中,教師應更多地為幼兒提供親自動手、親身體驗的機會和空間,充分滿足幼兒的探究和實踐需求。其次,教師還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幼兒由于年齡小,缺乏必要的生活經驗和自理能力,很可能在實踐參與的過程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教師應通過引導與啟發,及時地對幼兒給予幫助與支持,以免打擊幼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在學前教育中進行體驗式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是使幼兒在進行動手操作和親身體驗的過程中,進行知識的學習、生活經驗的積累及各項能力的提高,以此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與良好發展。因此,在對體驗式課程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課程活動的教學目標,注重幼兒在體驗式課程活動中的討論、探究與交流。一方面,教師通過引導幼兒進行活動感受的交流,能為幼兒提供體驗交流、經驗分享的機會,使幼兒在表達與傾聽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課程活動的教學目標。另一方面,幼兒在進行討論交流的過程中,還能得到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傾聽意識的鍛煉與提高,有助于幼兒綜合素質能力的發展。
總之,在學前教育中進行體驗式課程活動的開展與實施,是完全符合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是引導幼兒在生活感受中發現、在親身體驗中成長的重要形式。這樣對幼兒主體意識的增強、生活能力的提高及學習體驗的感受都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