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師是思想政治課程變革的主力軍。“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我們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
江蘇省淮安市清江浦區思政學科中心組屬于淮安市清江浦區教研機構下屬的教研組織。清江浦區目前有小學13所,九年一貫制學校5所,城區有初中8所,高中3所,完中1所,鄉村中學4所,此外還有民辦中學4所。城鄉校際教學發展極不均衡,教科研水平也參差不齊。這種校際教科研發展不平衡現狀,需要該區教研部門加強指導和服務力度,放大優質教研資源,加強對薄弱學校的教研扶貧。之前,面對如此現狀,學科教研員總能扛起重任,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研員“單打獨斗”式教研已無法適應研訓形勢的變化。為解決教研員勢單力薄的問題,區教研部門決定借助構建學科教研團隊的模式,以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為試點成立區域學科中心組,讓學科中心組成為縣域學科教研發展的指揮中樞,負責對該區教研工作科學規劃、強力推進、精準指導,以更好地推進區域的教科研訓工作。
學科中心組特質包括“學科愿景確立、學科制度建立、學科資源通用、學科平臺共建、學科任務分合、學科成果共享”。縣域學科中心組作為縣域學科發展的領導組織,它既是教研員職能的擴大和延伸,也是一個名師工作團隊,更是一個微型的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清江浦區學科中心組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建設。
1.規范制度。清江浦區專門出臺文件,明確成立學科中心組。設置中心組成員崗位職責,實現責權利相統一。完善教研制度,包括中心組成員準入制度、科學合理的研訓制度、學習制度、校本教研制度、學科教師發展評價制度、中心組工作考核評價制度等,通過制度約束來加強對教研行為的規范,為區域學科研訓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促進學科教研持續發展。
2.民主管理。在縣域學科中心組內,組長一般是學科教研員,負責整個團隊的組建、學科計劃和研訓方案的起草、會議的召集以及其他統籌安排協調等工作。組長有明確的職責界定,實現組內權力共享,民主溝通。各成員一起遵循平等、尊重、信任的基本準則。教研員由行政命令向平等對話轉變,由孤立指揮向互助協作轉變,組員共同創設一種寬松愉悅、開放包容的教研氛圍,激發中心組成員之間的互動對話、持續交流。
3.愿景引領。中心組成員按照分工要求,各司其職、互相配合。組內不同觀點相互碰撞,通過民主研討,共同學習,群策群力,共商學科發展大計。全體組員平等對話,共同制定發展愿景(即共同的教研理想、價值追求和學科發展的目標意識)。發展愿景的制定能匯聚每個成員的個體力量,形成強大的團隊凝聚力,推動引導整個縣域學科教研共同體有序運轉。清江浦區思政學科中心組堅持“同行同進,共享共贏”的目標,致力于促進“五化”建設:加強業務培訓力度,實現教師發展專業化;加強教學過程監控,促進學校管理精細化;加強教管干部培訓,促進教學管理科學化;加強學校教研文化引領,促進學校品牌特色化;充分發揮網絡、資源庫等優勢,促進學校教育現代化。
4.完善保障。縣域學科中心組建立及發展需要外在條件支持,如組織保障,成立學科中心組推進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策劃、監管、調控、考評等工作,并協調各學科中心組的分工與合作;政策保障,如組織的合法性認定、中心組成員工作量的認定、責權利的明確等;硬件和經費保障,如中心組要有活動場所、經費和網絡軟件的支持;名師隊伍保障,如遴選專業素養高、研究水平高、善于合作奉獻的骨干名師組建引領團隊,對區域教科研工作開展研究、指導,對教研成果進行總結、提煉、推廣;此外還需要相關機制保障,如工作例會機制、督察機制、宣傳推介機制等。
5.學習提升。為了履行“研究、指導、服務”的功能,中心組要加強自身建設,不斷地進行學習,增強教學指導的話語權,增強學術權威和引領力。清江浦區思政學科中心組堅持實施讀書學習制度,鼓勵學科組成員堅持讀書、寫作。開展共讀、同研的立體式全息化讀書活動,定期舉辦讀書沙龍;要求學科組成員每學期要完成“六個一”任務(即備一課教學案例、展示一節示范課、主擬一份統考試卷、在省級以上期刊發表一篇學術論文、做一次專題講座、做一個微課題)。
清江浦區學科中心組成立后,通過加強內部建設,完善多層次教研網絡體系,搭建多元平臺,創新研訓活動形式,不斷推進區域教研一體化長效機制的完善。
1.融入學校,服務校本教研。為校本教研服務是教研策略轉型的新目標,也是教研機制嬗變的新機遇。清江浦區積極變革傳統的行政性、垂直式管理機制,改變“一言堂”的控制式評價。教研員要由指揮者、管理者和檢查者變為服務者、合作者、研究者和引領者,將工作重心下移,深入一線,融進學校,聚焦課堂,注重田野研究、深耕推進、潛水示范。比較成功的做法有學科中心組成員聯系學校制度、蹲點調研制度、視導檢查制度以及開展送教下鄉、送研下鄉等,這些做法都體現了服務校本教研的明確導向。
2.專業引領,指導教師成長。為了更好地指導一線教師教研和教學,中心組成員首先要加強學習,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不斷學習先進理念,更新教育思想,開闊教育視野,緊跟時代發展。其次,利用理論指導實踐。學科中心組的價值是能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提升一線教師解決教學實踐中問題的能力。通過互動交流、激勵啟迪,不斷喚醒教師內生力,點燃其教研探索的火花。最后,要以創新引領的路徑,以身示范,現場指導,結合教師的需求,積極為教師成長搭臺鋪路。清江浦區學科中心組積累了一系列引領策略,如開設學術講座,開展專題培訓,申報研究課題,師徒“青藍結對”;開展送研進校、送教下鄉,對薄弱的學校進行幫扶等,不斷提升教研指導的實效。
3.搭建平臺,熔煉學科團隊。適應新課改學習方式,該區積極組建多元研修學習團隊,形成區域教研共同體組織網絡。如加強“三級教研”網絡建設,為區學科教研共同體有序運轉、有效開展活動準備了前提,也構建了一種協作聯合、互動體驗、參與融入的區域學科教研文化。合作與共享為教師成長與學校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建立教研共同體,實現校際聯動,為教師在全縣域范圍交流互助、共享學科發展成果。
4.借助載體,激活教研引擎。清江浦區思政學科中心組在運行中積極搭建以下三“臺”,持續激活教研引擎。一是開設競爭擂臺,如組織學科教師參加優秀論文和教學設計評比,參加優質課比賽;組織優秀教研組、備課組評選,激發教師自我成長的內驅力。二是創新教研平臺,順應“互聯網+教育”新趨勢,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優勢,創建了服務全區域教師的網絡平臺;加強學科資源庫建設,共建、共享資源,開展多形式的網絡研修活動。三是搭建展示舞臺,基于一線教師需求,提煉、篩選、確定研訓主題,實現研訓主題化、活動系列化、形式多樣化。保證教研內容的互動性、延續性、創新性、問題性。
兩年來,清江浦區思政學科中心組在目標確定、方案制訂、團隊組建、課程設計、活動優化等方面進行了有效探索,建立了教師研訓的有效引領機制,初步將思政學科組打造成本地域學科教研發展的指揮中樞、名師基地、資源中心、交流平臺,成為清江浦區課堂變革的孵化器、教師發展的加油站、課改成果的播種機。思政學科中心組能快速整合區域教育資源,集合全區教師智慧,廣泛開展研修實踐,這不僅加強了思政學科教研團隊建設,還提高了學校思政學科教研整體水平,也加快了區域教師隊伍素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