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慧
網絡資源與課程整合是當前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新視點,同時也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亟待探索研究的一個重大理論與實踐課題。所謂網絡資源應用于課程整合,就是在學科教學中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實現網絡生活資源與學科課程的學習有機結合、融為一體,從而實現雙重教學目標:既提高學科教學質量,又有效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網絡資源是培養和發展智障學生生活能力、融入社會的重要途徑,也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更是促進學科教學課程整合的雙贏的一種教學模式。本文就網絡資源、信息技術等在課程整合中的應用,以及課程整合的基本思路作了相關的探討。
網絡資源與培智課程教學的整合主要體現在課程信息源、授課模式以及師生關系的轉變等方面,為教學拓寬了視野,為教師提升了空間,同時為學生主體性、能動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也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真實的生活學習信息。智障生個體特點決定了其認知社會的短暫性,通過網絡資源能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開闊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拓寬知識面,直觀再現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有效克服了教師語言溝通上的不足、教材的呆板性和未能跟上時代的缺陷。
培智學校課程中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拓寬了聲音、圖像、動畫、等傳播途徑,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的“代償”處理功能和積極性,增進了信息傳輸的時效性,突破了教科書呈現語言單一性的局限,促使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
課程整合注重立足生活實際,把生活作為智障兒童全部生活經驗中相關的因素來考慮,以生活主題為綱,以適應社會為綱,讓教學真正回歸兒童本位,回歸發展本位。
堅持網絡資源服務于課程目標的原則,以培智教育課程的基本理念為指導對教學過程進行精心設計和整合。網絡資源是課程整合輔助資源的一種,在教學過程中以具體生活應用為依據,確定培養學生生活素養的目標,把網絡、信息技術教育寓于學科整合學習之中。
智障生教學屬于“一人一案”的教學,關注的是個體差異及其不同程度的發展。例如針對不同程度及障礙類型學生特點,實行個別化教學。教學立足學生學習,堅持學科特點應用網絡資源作為補充,這樣既面向教育對象的特點、學科課程的特點與具體教學內容,又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
傳統教學中,教師運用實物、模型雖然比較直觀,但是信息來源比較狹窄,這不利于智障生對某一個現象加以深入分析和揣摩。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和支持,從學生個體出發,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有的放矢地重視學生潛能的開發和功能的改善,選取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的資源,就成為本次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所以,在探索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時,同樣要重視學生年齡特征這一重要原則。
網絡資源在教學中的整合應用不受時間、空間、微觀、宏觀的限制,可及時將教學所需的事物、情景、過程,全部再現于課堂,利于來自視、聽等方面的“再現”,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階段對于網絡信息技術的運用應遵循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征,聯系生活實際,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學習環境,把學生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的認知、適應能力在整合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鍛煉。例如《愛惜糧食》一課,因為智障生沒有體會到勞動多艱辛,教師通過選取網絡資源把種子培養、生長的經過,以及農民播種、插秧、除草、滅蟲、施肥到收割、加工等過程再現,啟發和引導學生體會農民勞動的辛苦。這種超越時空的教學手段,使學生懂得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選擇性課程,幫助學生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習能力,改善生活質量,促進社會適應。教師結合課程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置課程目標,將網絡信息技術應用作為一個學習對象,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為將來理解“身邊的信息技術”和應用計算機網絡奠定基礎。
網絡技術作為一種學習工具,用來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也是孩子了解世界的窗口。教學時要細化整合教學內容,善于利用網絡技術工具,幫助學生更好地與人溝通交流,提升生活質量,為他們更好地參與社會、融入社會提供支持。如視頻、微課、康復課件以及微信、QQ 上與學生的溝通交流等等。正如課程標準所指出的:應用信息技術,只能在必要的時候,采用恰當的形式進行。
實踐證明,智障生對網絡資源在課程整合教學中的應用尤感興趣,網絡和信息技術作為工具解決實際的問題,提升了課堂教學的參與熱情。同時,豐富多彩的網絡資源的再現、輸出,使原本枯燥的知識變豐富,也使學生融入活動變輕松,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認知能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