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全國首屆十佳班主任、河南省十大教育新聞人物、河南省師德先進個人”段惠民老師的《好老師是怎樣煉成的》,頗有感觸。段老師已在大江南北做講座1000多場,受到了各地教師的熱烈歡迎,也影響了一批青年教師加入優秀的行列中來。段老師從普通教師到“全國首屆十佳班主任”,從偏遠鄉村到人民大會堂,展示了他不甘平庸、努力進取的奮斗精神,這為他最終成為全國知名的專家型教師打下了基礎。總結段老師的成長歷程,要想成為像段老師這樣具有“教、研、培”全優型教師需要做到以下方面。
要想成為名師就要樹立切合自身實際的發展目標,有了目標就有了動力與前進的方向,就會促使自己付諸行動而努力地實現目標。“雞蛋從外面打破是食物,從里面打破是生命。”正是這樣的目標意識讓段老師在工作中竭盡全力把學生教好,他在工作之余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學習,別人在消遣娛樂的時候他在自我充電。在我們周圍有不少這樣的教師:工作沒有目標,過一天算一天,不是上網聊天就是打游戲、看電影,從不考慮自己的專業發展。而那些有準備的教師則在平時就注重研究教學,利用各種機會發展自己、提高自己,不僅工作出色,各種考核評優也能輕松應對。目標是方向與動力,樹立目標往往比較容易,而為達成目標所付出的行動才是關鍵。
“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有了目標,付出了行動,就要堅信自己一定能夠成功。因為在堅持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會讓自己產生懷疑:這樣的堅持能給自己帶來什么?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心,在遇到困難時就會打退堂鼓,導致前功盡棄。在堅持的過程中一定要明確“有行動就有發展”“努力就有希望”,也許周期很長,只要堅持,定能成功。堅定了目標,還要具備長期堅持的行動,讓持之以恒的行為變成每天的必修課,長此以往也會成為習慣。好習慣決定人生,這也是段老師能夠成功的秘訣。
段惠民老師出版專著6部,發表論文160多篇。段老師是一個樂于學習的人,他所列舉的故事以及總結出的教育常識都是學習與反思的結果。段老師如果沒有平時的學習與積累,就不會形成獨特的經驗與理論。段老師熱愛讀書,常常利用出差的時間在昏暗的車廂里看書,還能及時總結并記錄下來,形成豐富的經驗與寶貴的精神財富。正如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教所研究員張肇豐教授所說:“不會寫文章也可以當名校長、名教師,但會寫文章才可能成為教育家。”段惠民老師正在向這一目標努力。
段老師是一個善于反思的人,他反思教學工作,也經常遇到過困難,但總能在教學中不斷解決問題而取得不錯的成績;他善于實踐運用,將他人的理論運用于教學管理中,每次都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他善于總結他人的實踐成果與自己的經驗教訓,并能將這些經驗與教訓進一步在實踐中檢驗與運用,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論。他認為“尊重學生是了解的前提,了解學生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他強調“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提倡教師應該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教育學生,并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實施教學,在這種理念下教師的教育方式就會得到改變;他將鉆研的“羊群效應”與家長之間的工作結合起來,不僅獲得家長的支持,也獲得學生的喜愛。
段老師在成長的過程中得到了各界名師與專家的支持與鼓勵,為此他心懷感激。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的確需要他人的支持與幫助,因為當自己遇到困難時,總會有一些問題“摸不著北”,導致自己成長與發展處于迷茫狀態,這時貴人的幫扶就顯得尤為重要。段老師提倡“要請比自己優秀的人吃飯”,其實是增加與名師和專家交流的機會,獲得他們的鼓勵與幫助,學習他們的成功經驗。段老師受到過多位名家的幫助,他也盡自己所能影響了一批青年教師。如貴州的徐大軍老師說:“段老師,每一次讀您的《好老師是怎樣煉成的》,都會給我無窮無盡的力量!在您的指導、鼓勵和幫助下,我現在也成了遵義市的名師,撰寫了22萬字的專著……”
段老師常常將生活與書本中遇到的問題運用于教育教學中,并不斷改進與完善。因為不會說普通話,段老師曾與河南省優質課評比的領獎臺失之交臂,之后他開始練習普通話,并連續兩屆都獲得了一等獎。如今的他普通話說得相當標準,而且常注重說話的語氣、節奏等,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這也使他的教育管理工作非常有效。段老師不僅是一個教學專家,也是教研專家,同時也是教育培訓專家,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能先天就具備這些才能,而是在不斷學習與成長的過程中改進與提高的結果。段老師最初并不善于演講,但他不斷練習演講技能而成為今天具有演講能力的人。由此可見,一個人只要不斷改進與提高,就能讓自己逐漸優秀起來。
段惠民老師分享的教育案例大多來源于日常生活,如他看雜技表演向馴獸師討教馴獸經驗,在教育中總結出“不相容法則”用于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段老師認為:“只有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才能感受、理解學生的所作所為,才能尊重學生的需求,從而明白、解決學生的事情。”從段老師成功的案例可以看出,取得成功有很多路徑,選擇什么樣的路徑都能取得成功,關鍵是你得做個有心人,并為此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