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三年的學習、反思與課堂教學實踐,新教師對課程的理解更深了,對學生的了解更透了,對教材的把握更準了,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是會發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面對出現的問題,我們就要想辦法去面對、去解決,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
在新教師的課堂上,常常出現學生開小差、做小動作的現象。插嘴、說閑話、發呆、看小說、打瞌睡等擾亂課堂秩序的行為十分常見。學生的這些不良習慣勢必會影響其聽課的進度,影響教師上課的心情。教師要做的不是抱怨,不是憤怒,不是無奈,更不是放棄。這些障礙也是教育的組成部分,我們要做的是勇于直面這些現象,思考如何改變學生,改變自己。
學生的習慣不是一天養成的,我們應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還幫助學生改掉壞習慣,這是一個長久而艱辛的過程。針對學生的壞習慣,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按出現的頻率多少排個序,與學生擬訂一份約定,制定一個計劃,用兩周或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改掉一個壞習慣,陪著學生慢慢改變。改掉壞習慣的風氣一旦在自己。
面對學生的課堂惡習,加強管理是必要的,但我們不能因為太多地關注了“管”,而忽略了“理”。畢竟管理之策,管是原點,理是高點。只有想辦法改變自己,深入地了解學生,把學生的一切理清了,搞順了,教師才能和學生一起在課堂上幸福地成長。
輕松愉悅的心情能給課堂帶來許多好的想法,而煩躁郁悶的心情不僅影響生活,更給課堂帶來嚴重的負面效應。新教師對生活滿懷憧憬,對工作充滿了期待,時不時會產生許多好的想法,但意想不到的事情也時有發生,會對心情產生一定的影響,使其悶悶不樂。由于年輕,新教師會把這種糟糕的心情帶到工作之中,帶到課堂之上,結果可想而知。因此,作為新教師,要有意識地修煉自己、改變自己,學著去調整自己的心情,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帶著飽滿的心情走進課堂、走進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演繹教學、感染學生。如此,我們的未來工作狀態才是積極健康的,學生的生活才是歡快向上的。
學生是家庭的希望,也是我們教育的主體,無論面對什么樣的學生,我們都要像農民種莊稼一樣,用心去呵護,用愛去澆灌,耕種好屬于自己的那份“責任田”。學生如同農田里的莊稼,不可能長得一般高、一樣飽滿,但都會有成熟的時候,到收獲的季節定能帶給我們幸福。我們要做的是以一顆包容的心接納所有的學生,以一顆平靜的心靜待果實成熟的時刻。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是可愛的,每個學生都有閃光之處,在成長的旅程中我們應允許學生慢下腳步,觀賞自己喜愛的風景。當我們和學生一起看風景的時候,也許比我們眼中的風景更美。
備課是新教師的必修課,是上課的根本,它不完全同于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項藝術,是一種理念,更是一套流程、技術和系統,包括設計前的學生、文本分析,素材、媒介、教學方法的選擇,設計中的流程設計、手段分析、過程預設,實施后的反思收獲等等。要想使課上得精彩,上得有效,新教師的備課離不開教學設計。教師應從“以教為中心”走向“以學為中心”,從“為考試而教”走向“為思維而教”的課堂,基于學生的需求,從能促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養關鍵能力出發,開展教學設計,其著力點應放在如何能貫通學生的心理邏輯與學科邏輯上。我們的教學預設要能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活動中學習知識,在探究中培養能力,在合作中促進發展。當學生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課堂教學就是有效的。
課堂語言作為教學最重要的組織存在,具有一定的嚴謹性、科學性、規范性與藝術性。學生上課開小差、做小動作是否由于我們的語言不夠風趣幽默?學生上課走神、打瞌睡是否由于我們的語言不夠聲情并茂?為何大家愛聽相聲、看小品,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語言風趣幽默,膾炙人口。我們不是喜劇演員,但我們可以試著去改變自己,豐富自己的課堂語言。用簡練的語言組織教學,用精確的語言教授知識,用幽默的語言化解矛盾,用欣賞的語言贊美鼓勵,并且用眼神期待,用微笑傾聽,用點頭贊同加以配合。藝術的語言,更具課程性,我們不能小覷語言的育人價值。
課堂教學如同彈奏樂曲,應該有自己的節拍與旋律,時而舒緩、時而高亢、時而清澈,讓人心情愉悅,帶來美的享受。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是快樂的、幸福的,哪還有工夫去開小差、做小動作?學生每天要上不同的課,正是不同的課堂帶給學生不同的教學節奏,在節奏的變換中學生得到了放松,大腦得到了休息,心情得到了調節。因此,我們有理由關注和調整自己的課堂教學節奏,尋找到學生喜歡的,屬于是指學生還是教師的教學節奏,形成個性,形成特色,形成風格。
新教師形成自己的教學個性、特色,甚至風格需要學習的積累、時間的沉淀,但至少我們要從原點出發,從改變自己開始,行走在探尋的路上,朝著教育教學的高點攀登。在追尋的旅程中,聽課成為我們的常規但卻很有幫助的方式。我們常常更關注授課者教的優勢、內容的處理、教學的方法、難點的突破、環節的銜接、教學的效果等。實際上,我們應該改變這種聽課的習慣,在關注授課者如何教的同時,更應關注學生如何學。如關注課堂上授課者的語言風格、教學節奏的調控、對待學生的態度折射出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學習狀態、聽課的態度、參與記錄的習慣、討論合作的真實度等。如此,我們才能在教與學之間找到契合點,才能在學生的心理邏輯與我們的學科邏輯之間架起一座貫通的橋梁,使我們的課堂跳躍著思維的火花,孕育著鮮活的生命,充滿著歡聲笑語,彌漫著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