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晉晉
小學科學家庭的小實驗是在科學教師的指導之下,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家獨立完成的實驗活動,是小學科學教育的延伸。但是受到傳統教育方式的影響,在家庭中開展小實驗的方式并未受到學校和家庭的重視。因此,這也成為當下小學科學學科建設的“短板”。本文從小學家庭小實驗存在的問題分析入手,提出相關完善的措施,希望以此提高小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小學學科建設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國家加強對實驗室硬件設備的投入,學校嚴格管理小學科學的課堂。但是對于小學科學一直沒有跳出課堂,家庭在小學科學實驗中的作用并未凸顯出來。因為學校教學在質量考核中缺少對家庭的考核,同時因為不同學生在家庭環境上存在差異,因此,很難保證家庭小實驗的有效實施。
在學校,小學科學教師是家庭小實驗的主要指導者,教師的有效指導關系到小學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但是當前部分小學科學教師在指導小學家庭實驗上還存在一些限制。比如家庭小實驗與科學教學課堂上的實驗演示有很大的區別,在科學實驗的設計上,教師可以自主地提出更多地創意,但實質上,許多教師仍然按照傳統的方式進行教學。此外,因為家庭小實驗的方式都是在家庭之中進行,在準備器材和指導實驗過程等多個方面無法進行有效的控制。
因為小學科學的教師不能到學生的家庭中指導學生做實驗,因此,就需要得到家長的配合和支持。但是從當前小學科學家庭小實驗的實施情況來看,大部分家長表現得并不配合。首先,很大一部分家長傾向于要求學生完成書面性的作業,認為教師布置的科學家庭小實驗就是在帶領學生玩耍,對學生成績的提高并無過多的好處。甚至還會帶來很大的消極影響。其次,部分家長并未認識到家庭實驗的作用,并且在知識上很難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家庭小實驗的探究問題大部分來源于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比如教師布置一些“尋找生活中可以放大事物的物體”或者是“使用淀粉制作一些神奇的信件”等等家庭小實驗。其次,家庭小實驗還應當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出發,比如記錄天氣的變化和家中植物生長的過程等等。最后,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實驗的素材,比如一些蔬菜、鐵釘、礦泉水及飲料瓶子等等,不斷加強家庭小實驗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讓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化,充分利用課余的時間,在探索實驗的基礎上加強科學學習。
在小學科學中,家庭小實驗的實施需要學生和家長具備一些科學知識,學生完成實驗需要借助一些生活經驗和科學常識,但是最為重要的還是應當具備系統性的科學知識。首先,在小學科學中,實施家庭小實驗應當不斷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使得學生可以更加用心地學習課堂上的知識,并逐漸積累知識。同時,教師還可以以課堂知識為基礎設計家庭小實驗,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鼓勵學生在課余的時間不斷整合和提取信息,并將在網絡上收集的信息運用到實際的教學情境中去,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與認知。學生在實施家庭小實驗的時候,面對的是獨立設計實驗方案,自己準備實驗器材并操作實驗的過程等等,這些任務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比如在制作的大的食鹽晶體以及考察家鄉的水域等實驗,都對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為了改變教師不能在場指導學生實施家庭小實驗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在課余時間對于學生的家庭小實驗實施遠程控制。比如在設計實驗方案的時候,教師要及時肯定優秀的方案,對于有問題的實驗方案一定要認真指導并幫助學生修改。其次,在家庭小實驗實施之前,教師還應當針對實驗的任務和學生關注的問題以及可能需要的器材等問題進行指導。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準確地記錄實驗的對象,并收集實驗數據,整理現象和數據等,并加強對比分析。小學科學中的家庭小實驗是在學生自己家中完成的科學實驗。因此,實驗的結果需要得到教師的檢驗,這不僅僅是教師對實驗完成情況的檢查,而且還可以體現教師對于學生實驗成果的尊重,從而不斷提高學生開展實驗的積極性。再其次,家庭小實驗還可以給學生發放書面實驗報告,在課余時間完成之后,全班學生進行交流討論,組織學生進實行家庭小實驗的溝通與討論,根據實驗的對象和結果,肯定學生的實驗結果,并幫助學生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家庭小實驗的實施中,教師應當從多方面入手,完善家庭小實驗結果的綜合評價,并形成書面性的報告。分析學生在家庭小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全面梳理實驗設計和實驗準備以及結果等多個環節,并運用已經存在的知識對實驗的結果分析原因,最后形成科學的歸納,實現舉一反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