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學校特色課程建設已經成為基礎教育課程發展的重要時代主題,因為關注的是“特色”,所以相當多的課程建設者把“不同”“差異”“個別”當作普遍追求。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課程建設總體來說“同”遠遠大于“異”,因為育人目標、課程標準、課程要求大體是一致和穩定的,尤其要反對為了特色而特色的課程建設誤區,所以,特色課程看起來是“多”,實際在課程背后卻顯示出不變的“一”。
“一”與“多”的關系是一個重要的課程哲學命題,“多”更重要的是呈現出外在的課程形象,“一”則折射出課程的內在機理。課程機理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體現了課程思維的深度和品質,更能夠為其他學校所借鑒和遷移。南京市雨花臺中學、江蘇省常熟中學、揚州市第一中學、沛縣湖西中學都從所在地的地域文化出發,建構了屬于他們的具有本地印跡的校本課程,表面上看似每個學校的課程都不同于別的學校,仔細思考卻可以發現其中隱藏在課程背后的“通用密碼”,這個“通用密碼”才具有更為重要的課程建設意義與價值。
特色課程建設離不開豐富的、可以便捷開發的課程資源,這四所學校都從學校所在地域的資源出發進行課程開發,雨花臺中學的雨花石、湖西中學的武術傳統、常熟中學的虞山文化、揚州第一中學的地方工藝美術,這些都是他們身邊的資源。從身邊的資源出發不僅可以減少成本,還與學生日常的生活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把抽象的知識符號變為具有生命氣息的學習世界,可以讓課程深深浸潤于本土文化,教師開發課程的難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降低。
當然,這么說并不意味著不需要更加開闊的課程視野,不能跨時空地利用資源,甚至把全世界都作為學生的課程資源,而是如果連就近的資源都不能用好,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課程資源浪費,也讓學生失去了對家鄉的感知與把握,會造就一些缺少家鄉情懷和失根的下一代。
課程建設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實現課程育人,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最重要問題,也是所有課程建設必須回答的基本問題,只有回答好培養什么人的問題,才能讓課程建設具有更高的品質,才是把人放在中心的課程。
要達成課程育人的重要目標,就必須重塑課程建設的價值觀,也就是要形成新的課程觀,以鮮明的育人追求導引課程建設。這四所學校都沒有簡單地把基于地域資源的建設作為一種課程技術和操作程序,不像有的學校一樣,受到社會功利化取向的影響和干擾,開發一些看似有些特點的課程,但卻沒有對學生起到真正教育作用,只是作為學校的所謂抓人眼球的“課程名片”(我把這樣的課程稱之為“廣告課程”,或者說是“以課程做廣告”),而是認認真真地回到對學生的全面培育來看待課程建設,希望地域文化課程能促進學生富有個性的素養生成。例如,揚州市第一中學努力挖掘“揚州地方工藝美術”校本課程的獨特的育人價值,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出發點,深入挖掘工藝美術的教育特質,從美的角度審視課程展開的全過程,大力拓展課程育人、以美立人的載體和路徑,特別強調如何通過內蘊著美的課程讓核心素養落地生根。
對于學校和教師的課程實踐來說,難度最大、最具有挑戰性的就是課程轉化,談到轉化必然要考慮到課程的實踐方式。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將來我們一定會把焦點更多地聚集在課程的實施方式上來,這應該是一種課程發展的基本判斷,因為,即使能夠開發出最高質量的課程,如果沒有實施的合理跟進,仍然會讓課程失去固有價值,遠遠達不到預期的課程目標和效果;而如果實施水平比較高,可以在實施中不斷地創生,恰恰反過來能夠彌補原有課程的不足,讓課程在實踐中煥發出育人的活力。
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教與學方式的多樣化,以擺脫過去簡單的知識傳遞和枯燥說教。例如,南京雨花臺中學采用了研究性學習、社團活動、參觀石展、征文評比、專家講座、遐想命名等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生動活潑地與地域文化對話,正是因為有這么多的方式,大大增加了課程學習的豐富性和選擇性,不同的學生才能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與地域文化相遇的那條“課程通道”,在屬于自己的方式中感悟生命的歷程。
學校課程由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組成,盡管校本課程只是學校課程的一個塊面,如果簡單地從數量上來說,占的比重確實不大,特色校本課程的數量可能就更低了,在一些人的眼中可能課程價值不高,只能成為課程的“亮點”和“點綴”,不能對學校課程產生深遠影響,但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狹隘的課程眼光,課程建設必須從整體課程結構上進行思考,三類課程缺一不可。校本課程是學校課程結構中的重要元素,具有不可替代的課程育人功能,只有站在這樣的立場上,才能建構起整個學校的課程文化,才能讓三類課程相互支持和補充,從而更好地發揮課程的結構化力量。
這四所學校具有正確的課程價值觀,形成了整體化的課程建設格局,從整個學校課程文化的角度進行頂層設計與思考,從而實現文化育人、整體育人、全面育人。例如,沛縣湖西中學不是把武術作為學生學習的一個小項目,僅僅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僅僅限定在體育這個范疇中,而是把“武術武德武文化,我學我悟我發展”的課程建設思想滲透到學校“讓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的辦學理念中,從而讓武術與學校的其他育人內容和方式統整起來,實現課程育人的合力,最大限度地發揮課程的育人價值,以此為支點撬動學校的整體課程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