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薦
楹聯作為我國文學藝術瑰寶之一,精煉傳神、雅俗共賞,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在中學階段開設楹聯校本課程有助于學生豐富語言知識,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學素養。我校毗鄰全國文保單位——東林書院,西鄰無錫市著名的小婁巷文物古跡區,附近有錢鐘書故居、顧毓琇故居、秦邦憲故居、薛福成故居、瞎子阿炳故居等,校內有無錫市城隍廟舊址文物保護區,在這些文化圣地,不乏楹聯匾額,我們將這些資源作為教學內容引入課堂教學,開設了國學選修課程——“楹聯與匾額賞析”,在該課程中學生學習楹聯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領會楹聯匾額承載的文化內涵,親近賢者,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
“楹聯與匾額賞析”的課程內容包括楹聯的相關知識和賞析兩部分。楹聯知識包括楹聯的起源、楹聯中的“格”、楹聯的修辭藝術、楹聯賞析、楹聯創作、楹聯故事、楹聯書法藝術、匾額賞析等;楹聯賞析,包括賞析集聯、長短聯、名勝聯、會館聯、祠堂聯、行業聯、春聯、節慶聯、四季聯等內容。
下面筆者以“楹聯與匾額賞析”課程中“東林書院的楹聯與匾額賞析”一課的教學為例來談談如何開展國學創新教學實踐。
教師用東林廣場刻石“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視頻引入新課,說明此聯與顧憲成、鄧拓的關系。讓學生朗讀這副對聯,根據對聯猜測作者,介紹鄧拓在寫作《燕山夜話》時的軼事及后來的歷史遭遇。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播放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并通過實物展示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產生問題;通過對聯引出東林書院楹聯匾額的賞析話題。)
(1)介紹東林書院歷史。
PPT 展示東林書院平面圖和東林黨人刻石畫像。教師介紹明朝歷史背景,東林黨產生原因,東林書院的創建歷史。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及教師的介紹,讓學生從宏觀上了解明朝、東林黨人、東林書院的相互關系,為深刻理解書院楹聯匾額承載的歷史元素打好基礎,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
(2)探究東林書院的楹聯。
根據東林書院平面圖,教師將全班學生分為幾個研究小組,分別研究書院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幾個區域的共五十余副楹聯。
(設計意圖:學生在研究中學會合作與分工;學會賞析楹聯的對仗特點及典故出處;通過查找資料,幫助學生探究楹聯的文學價值及美學意義,借以啟迪激勵后人,繼承優良文化傳統,完善學生對楹聯知識的認識。)
(3)探究東林書院的匾額。
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學校課程基地國學專修館中的文獻對東林書院中匾額的來源、文學解釋、書法特點、撰寫者生平、藝術成就等展開探究。根據東林書院建筑分布,各研究小組,分別研究各主要堂、齋、祠、房內共二十余副匾額。
(設計意圖:學生在研究中學會賞析匾額中的書法、雕刻、文學等特色,學會賞析匾額的典故出處;通過小組研究性學習,讓學生知曉匾額創作的背景,體會匾額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魅力。)
教師引導學生反復吟誦楹聯,組織學生表演根據楹聯創作的歷史情景劇。
(設計意圖:通過吟誦與表演在學生心田埋下母語美好的種子。)
教師總結,之后發放《東林書院平面圖》,讓學生自行繪制東林書院楹聯匾額布局圖。
該案例是我?!伴郝撆c匾額賞析”校本課程的一節教學案例,主要集中反映了學生對東林書院楹聯與匾額的學習探究過程,我們在這一節課的實際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學校課程基地積累的資源,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讓其掌握楹聯的出處、用意、書法藝術特點、與所在建筑的關系等,了解創作背景、創作者及書寫者的生平等知識。另一方面,我們突出現場學習,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到東林書院現場觀摩楹聯與匾額,邀請書院講解員現場講解,學生現場提問,釋疑解惑,增強對楹聯知識的直觀感受。
我們突出了學生的自我學習和對課程基地資源平臺的利用,同時我們注重充分利用我校豐富的社會課程資源,組織學生現場學習,彰顯現代課程學習的社會性與開放性。(見圖1)

圖1 楹聯與匾額課程模型建構
通過這一校本課程,加深了學生對楹聯匾額乃至對歷史的了解。這種鑒賞性、體驗性、實踐性、創新性的學生活動,豐富了學生的校園學習生活,提高了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