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更是明確指出,應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使其有益的文化價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
端午節將至,我在與學生交流時發現,他們對于端午節的文化和節日的意義認識不足。所以,我覺得有必要開展一次傳統節日主題班會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端午節的來歷、故事、習俗,感受端午節的文化內涵,參與體驗傳統佳節的獨特魅力。
1.認知目標:通過故事分享,幫助學生了解端午節的文化淵源。
2.情感目標:帶領學生走進傳統歷史文化,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強烈的愛國情懷。
3.行為目標:通過現場體驗活動,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教師準備: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了解端午節;邀請家長代表參與活動;準備香包半成品和制作粽子的材料。學生準備:自由組合4人合作小組,并排好課桌椅。
活動一:講故事,知端午由來
1.教師問題導入:元宵節的“宵”是指夜晚,所以元宵節是晚上過節,那端午節是不是中午過節呢?(學生回答)
2.學生分享交流。學生分享課前搜集到的資料: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江南水田祈雨說、紀念先賢(屈原、曹娥、伍子胥)說;學生詳細講述屈原的故事(教師出示PPT,補充介紹)。
3.教師小結: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也稱為端陽節。端午節是一個“故事節”,屈原憂國憂民,曹娥孝感天地,這其中有對國家的大愛,也有對父母親友的愛,這些精神都是我們民族的根。
活動二:知習俗,明端午傳統
1.小組討論:曬一曬自己家過端午的習俗活動(組內討論,推出代表全班交流)。
2.學生分享:請本地和外地的學生分別分享地方的習俗。
3.拓展補充:教師在學生介紹的基礎上進行補充,圖文結合,讓學生有更直觀的了解。
4.教師小結:據說,人們在這一天吃粽子和賽龍舟都是為了紀念屈原;掛菖蒲、熏蒼術、喝雄黃酒可以辟邪。
【設計意圖】以問題導入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普及相關的歷史知識;讓學生走上講臺,發揮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活動一:詩歌敬獻賢人
1.引導過渡:愛國詩人屈原對祖國的忠貞情感,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時空,依然光耀著我們。今天,我們走進這些詩歌,感受這代代相傳的敬意。
2.詩文賞析:
(1)賽詩會:學生誦讀古詩詞作品感知屈原的愛國情懷。
(2)觀看介紹屈原的視頻短片。
3.教師小結:在這樣一個充滿詩意的日子里,我們也隨著這些流傳千百年的詩句一起,走進作為詩人節的端午。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炎黃子孫血脈相連,屈原憂國憂民、心有大愛,我們各位少先隊員也要牢記,心中時刻有祖國。
【設計意圖】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材料的搜集和準備,同時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匯報,輸入與輸出的過程就是學生自我學習和教育的過程。
活動一:趣話粽葉飄香
1.激趣猜謎。
2.齊唱童謠。
3.現場示范:一位家長代表現場示范包粽子(提前準備好原材料和煮熟的粽子)。
4.小組合作:4個小組進行包粽子比賽,余下的小組進行搓五色線比賽。
活動二:巧手點綴佳節
1.分組活動:學生學習縫制簡單的香包,互相贈香包;繪制手工龍舟,比比誰的龍舟設計最有創意。(這兩項比賽可以作為拓展活動,如果課堂上時間不夠,可在周末完成,下次班會課再評比)
2.教師小結:傳統節日如璀璨明珠鑲嵌在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蒼穹,我們走進每一個傳統節日,挖掘深厚的文化內涵、體驗獨特的文化魅力。在座的各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未來,我們在尋根問祖中汲取力量,在守成創新中開拓未來。各位同學,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
【設計意圖】課堂上學生自己縫香囊、搓五色線、做龍舟、包粽子,豐富的活動能加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期待和了解。同時,學生也能借助體驗參與的過程增強節日的體驗,感受到傳統佳節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