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 檸
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由國家確立改革目標、制訂課程方案、研制課程標準,在政策層面上有完整的頂層設計。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政策執行的有效性,就在于“政策流”最終能夠影響到每一所學校、每一位教師和每一個學生,以達到課改的理想目標。區域層面所采取的課改政策正是這一“政策流”影響到學校、教師和學生的關鍵。因此,對于縣區一級課程改革政策的貫徹者和執行者而言,選擇何種區域課改政策的實施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是國家首批課改試驗區,20 年來,惠山教育人逐步破解課改難題,涌現出豐富的課改成果,也逐步形成了以“賦權”為指導思想的區域課改政策實施模式。
區教育局和區域內各學校是區域層面課改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然而對于惠山教育人來說,兩者的分界卻并不是那么涇渭分明。從一定意義上說,兩者是實現課改政策落地的共同“建構者”。國家課改政策的關鍵在于落實和執行,而政策執行的關鍵又在于政策相關人員有著共同的價值追求。對于基層課改政策的服務對象而言,這些政策應該是服務“育人”。因此,“育人”就成為政策相關者的“共同利益”。
為讓“育人”的共同利益能夠落實在學校、教師身上,惠山區教育局長期開展“學校辦學水平考核”,把國家課改政策要求和相關任務分解為可以操作執行的評估細則,既有學校必須完成的“規定性”動作,也有學校的“自選”動作。例如,與課程改革實施目標相關的校本課程開發、課堂教學改革、校本教研落實、教師隊伍建設等多個方面有著明確的要求,規約著學校為實現課改基本目標而采取切實行動,并考核其達成度和有效性。同時,也設有辦學特色項目,鼓勵學校基于條件,圍繞自己的育人目標,在課程、教學、評價的某一個方面創出課改特色。惠山區內各學校也高度重視“辦學水平考核”。基層校長普遍認為,“辦學水平考核”能夠引導學校緊緊圍繞課改目標開展工作,又同時給予了學校創造性突破課改難點和辦出學校特色的機會。
在惠山教育人看來,“賦權”的實質在于共擔“育人”責任,讓教育局、學校和教師站立在共同的價值立場上,以此來關照課改政策實施過程中,政策相關者的“目標—行動”框架。這不僅能對各學校落實課改政策的情況進行真實評估,同時也實現了區域課改政策的“社會建構”。
課改政策是課改理念和課改實踐的“調節器”和“指南針”,能解決問題和具有明確的可操作性是課改政策的重要特征。[1]因此,在區域層面上貫徹落實國家課改政策,就需要區域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在課改進程中面對的普遍或者特殊難題,有效指導區域學校和教師開展課改實踐。課改政策要達到這一要求,就需要認識到課改政策具有一定的復雜性,不能僅僅重視政策的制定,而更應該重視政策的實施。更為重要的是,不能僅憑自身的初步認識和判斷就下結論,而是要盡可能采用經過實踐檢驗的可行政策。
在歷時20 年的課改實踐探索中,惠山區教育局讓學校在真實的情境中去實踐,充分信任學校的創造力,尊重學校開展深度實踐的權力。在各學校依據自身的特征開展探索并形成了可供操作的成果之后,再在區域層面上進行推廣,從而形成發現典型、提煉經驗、表彰推廣的課改政策實施模式。2011 年,惠山區對區域課改十年經驗進行總結,形成了“二期課改”的指導思想,其中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率先探索出的校本課程開發、教學目標敘寫等技術路徑就成為區域推進課改的典型。2014 年,惠山區再度對區域內課改先進經驗進行推廣以進一步推進課改邁進。時至今日,在惠山區每年的教育工作指導意見中,提煉學校實踐經驗來形成指導意見,已經成為主要路徑。惠山區的課改政策,帶有明顯的改變教師認知圖示,營造課改文化的特征。而且,惠山區以鮮活的實踐經驗作為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據能夠被廣大學校和教師所接受和認知,具有操作性。
在惠山教育人看來,“賦權”的關鍵就在于能夠充分尊重區域內基層學校和教師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踐方面的首創精神和實踐成果,要有敏銳的課改政策制定的風險意識,讓課改政策具有經過復雜實踐檢驗的特征,從而發揮以政策助推課改落地的作用。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政策的制定、頒布與實施過程也是形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話語體系的過程。在區域內,課改的相關者圍繞課改目標,是贊許還是遲疑,是路徑明晰還是一片茫然,這些都與課改話語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從本質上來說,政策就是一個話語體系,政策的制定和形成過程,就是這個話語的形成過程。[2]在區域內,如何形成能夠持續影響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課改話語就是區域課改政策形成與落實的關鍵。
政策話語的形成并不是橫空出世的,而是在區域特征背景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檢驗、多方交流互動之后形成的。惠山區關注課改熱點、聚焦難點,通過發現課改典型,對符合課改精神的實踐經驗進行挖掘,召開各種經驗交流會,圍繞省市的一些重點項目開展各種研討,在區域層面上共享課改經驗,對區域課改話語的界定、陳述模式的建構、概念群與策略不斷進行澄清,逐步形成了區域課改政策的話語。例如,在惠山區“一校一品”展示活動中,區內各學段學校,紛紛展示交流自己的育人目標、育人模式和育人成果。西漳中學“為了學生自信從容有尊嚴的未來”,堰橋高中關注“學生生命的成長”,天一實驗小學培育煥發活力、崇尚禮儀、傳遞愛心、彰顯智慧的“新陽光少年”,石塘灣中心小學培養“快樂的勞動者”等。從這些展示交流的話語中,不難發現各個學校已經圍繞著“培養什么人”和“如何培養人”等當前課改領域的核心問題來建構自己的話語表達。
在惠山區開展的經驗共享活動中,區域層面想要傳遞的課改理念與學校所創生的實踐經驗在不斷互動中,形成了一組區域課改概念群和系列課改策略。在有關學校教育哲學、校本課程開發、課堂教學改革和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形成了具有學校特色與學校共識的概念群。例如,學校育人目標的校本表達、學校課程體系建構、創新育人環境、轉變育人模式、變革學習方式、發展教師專業社群等這些學校特色匯集表達著區域特色。這些政策話語通過承接、共存與運作的形式,最終在區域層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政策中聯系到了一起,最終凝練和表達著區域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政策話語,為推動區域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揮作用。
縱觀惠山區20 年來圍繞課改的有關政策文件,以直接指導性文件提出區域課改管制的規范的文件較少。這類文件在內容上的特征往往具有忠實執行國家、教育部、省教育廳有關部門的具體要求為特征。惠山區大多數的課改政策,是在區域層面上引導學校積極開展課改實踐,對典型學校的經驗進行梳理和挖掘,從而形成能夠在區域層面上得以推廣的具體措施,并多以“指導意見”“總結匯報”“交流展示”等方式來推廣和執行。這充分說明,作為國家首批課改試驗區,惠山區在區域課改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上秉持“賦權”的指導思想。
“賦權”為惠山區域課改政策在形成政策內容、執行政策過程、彰顯政策價值和創造政策環境的諸多方面打造了區域特色。也正因如此“賦權”讓國家課程改革的政策適應了區域的“水土”,成為課改“政策流”最終影響到每一所學校、每一位教師和每一個學生的重要保障“賦權”更讓區域課改綻放活力,讓基層課改實踐者能夠以“育人”為共同價值追求和使命擔當,創造性解決課改面臨的問題,形成課改智慧,在經驗交流共享中形成政策話語,推動了區域課程深度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