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新華 穆志江
對青少年進行心理輔導時,運用自畫像投射法加強來訪者的自我表達與自我了解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咨詢師運用這一方法時常會得到來訪者的欣然配合,多數青少年都很愿意畫自己的自畫像,并且在討論時饒有興趣地敘說自己的相關故事或人際關系。
自畫像是一種表達類的投射方法,對于被試個體來說,自畫像是一項以“描繪自己的形象”為主要目標的繪畫任務,即要求個體“用繪畫的方式表達對自我形象的認識”,所以自畫像投射法常常被用來探索個體的自我意象、自我概念或自我認知。美國社會科學家L.K.Frank首先提出了“投射技術”的概念,他對“投射”這一過程的假設是這樣的:個體對于模糊刺激的直覺與詮釋反映了個體內心的無意識需求、動機和沖突。如果對個體進行投射測驗,因為個體無法對測驗內容進行指向明確的認知加工,就可以通過“投射”這種機制在媒介上的表現,分析得到關于個體的更多的心理過程和主觀資料。從相關文獻和臨床的使用經驗來看,在單獨使用的情況下,自畫像投射法和其他投射測驗更多被用于輔助談話。
需要強調的是,雖然孤立地分析畫作本身是大部分研究者和實踐者都會去做的一件事,但是任何通過對畫面孤立分析得到的信息都不等同于事實,在進一步分析取證之前,推測不能得到任何實質性的結論。不要過度分析和主動解釋表達類投射測驗的作品,持有這種研究觀點的大多數是臨床心理學家,他們傾向于將作品當作與來訪者談話的輔助材料,他們會利用作品交流感受,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矯正對作品和來訪者的理解。他們不會去表達通過分析作品特征得到的猜想和推測,更不會把這種推測強加到來訪者身上。
盡管如此,分析繪畫特征和解釋象征意義仍然是此類工作和研究中最有趣的部分,所以很多咨詢師和臨床心理學家都苦口婆心地勸說:你們要克制自己解讀的沖動。
美國心理學博士Marvin在其專著《解讀投射繪畫》中介紹的解讀來訪者自畫像的方法,既具備臨床心理學家的視角,也有特征分析的量化研究支持。他將解釋投射繪畫的方法分成兩個步驟。
第一步:主觀印象分析。
主觀印象分析指咨詢師或者分析者對畫作整體和部分所產生感受或者印象的分析。當拿到一幅投射性自畫像作品并進行觀察時,咨詢師或分析者首先要留意自己的主觀感受。在仔細觀察幾分鐘之后,問自己這些問題:我對這幅自畫像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在觀察它的時候,我最在意這幅畫的哪些特征?在觀察的過程中,我產生了哪些感受?這幅畫在向我傳達什么樣的感覺?我對畫面中的主要部分有什么樣的感受和印象?
當這些問題有了答案之后,需要將它們“懸擱”起來,因為這些只是猜想和推測,還沒有獲得任何實質性的佐證。但是同時,這些主觀印象又非常重要。Marvin提醒,雖然我們急切地想要確認繪畫特征背后所代表的象征意義,但是繪畫作為交流的媒介,它所直接傳達和交互的是作者和觀察者的感受,并非象征意義。也就是說,人的感受是繪畫表達的直接語言,作為咨詢師或分析者,可以抓住的第一手資料就是自己的主觀印象。當這些主觀印象被合理地運用于溝通、交流或者分析工作時,它們的可靠性往往超過對繪畫特征象征意義的推測。
在主觀印象分析階段,如果條件允許,咨詢師或分析者應該和來訪者交流自己的感受;如果是團體施測之后的分析工作,咨詢師或分析者應該帶著這種主觀印象進入后面的結構性分析來進一步求證。
第二步:結構性分析。
結構性分析指的是咨詢師或分析者識別繪畫各個結構的特征并嘗試解讀其意義。理論背景對解讀和分析影響較大,不同理論背景的專家學者對畫作的結構性分析和象征意義的解釋各有差異、不一而足。但是他們都有一個令人遺憾的共同點,那就是雖然這些解釋體系看起來都有其合理性,實際上大部分特征和意義之間的關聯缺乏基礎的實驗證據。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榮譽教授Loren James Chapman通過一系列的實驗研究表達類投射測驗解釋體系的這種特點,稱之為經典的“驗證性錯覺”,即人們傾向于接受先前掌握知識的刻板印象,即使隨后觀察到多個反例,也很難改變這種認識。比如,我們已經在某篇文獻中學習到“自畫像中怪異的眼睛代表懷疑”,即便在隨后的實踐中很多次發現與此相反的實例,也很難放棄這種觀念。
對自畫像投射法進行結構性分析時需要關注的11個要點包括:(1)線條質量和陰影;(2)顏色使用(如果有);(3)繪畫主體尺寸(與繪畫空間對比);(4)布局與繪畫主體的擺放位置;(5)畫面表述的內容;(6)文字敘述(如果有);(7)人物頭部(缺失情況、尺寸比例和形狀);(8)人物上半身(缺失情況、尺寸比例和形狀);(9)人物下半身(缺失情況、尺寸比例和形狀);(10)人物整體(輪廓形態、形象證實性、服裝飾物、姿勢體態);(11)其他特征(通過文字信息收集到的信息、畫面附加物等)。
當青少年來訪者畫出自己的自畫像作品時,咨詢師需要懷著強烈的好奇心、真誠尊重的態度、中立的價值觀與之進行討論,這樣就可以通過作品展開心理輔導,讓來訪者比較充分地表達自己,在討論中了解和認識自己;也可以使咨詢師通過討論更清楚地了解來訪者的特點,甚至了解來訪者癥狀發展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