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適應力是指個體應對當前或預期的重大生涯問題時的心理資源,是個體獲得長遠職業生涯成功的核心能力。高中生處在人生發展、人格發展的關鍵階段,把握他們生涯適應力發展的影響因素,并進行針對性培養,對于他們今后順利進入大學學習、適應工作崗位有意義重大。
1.自我認知。
良好的自我認知是生涯適應力培養的重要因素,如何看待自己,對于自己的興趣愛好是否有著準確的把握,對于自己的性格特點以及優缺點能否清晰認知,是高中生專業選擇以及生涯規劃的重要依據。有研究表明,高中生積極樂觀、靈活創新的性格優勢對生涯適應力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1]
2.理性思維。
理性的思維方式是進行正確判斷和邏輯推理的前提與保障,可以幫助高中生客觀分析自己的生涯發展路徑與方法,發揮自身優勢,避免發展短板的局限,實現最優化的發展目標。
3.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生涯適應力培養的要素。自我效能感在父母教養方式、重要他人支持、積極自我評價等因素對生涯適應力的積極影響中起中介作用,也是生涯控制的主要情緒反饋。
1.學校教育。
研究表明,學校生涯教育的參與度對學生生涯發展有正向預測作用。[2]學校生涯教育的教育內容直接關系到高中生能夠獲取什么類型的相關知識,具備什么樣的生涯認識和理解。生涯適應力的培養除了需要適宜的教育內容支撐外,還需要合適的教育方式作為條件。當前部分學校的高中生生涯教育方式較為單一枯燥,這種被動接受學校教育內容的方式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和進步。
2.家庭教育。
高中階段,家庭環境是塑造個體從學校向工作轉變這一生涯發展階段的重要環境變量。父母的教養方式、親子間的依戀類型等與高中生生涯發展密切相關。有研究發現,當父母對孩子的生涯發展采取支持的做法,會促進孩子進行職業探索,提升其生涯適應力;若父母過多干預,則對孩子的生涯發展產生負面影響。[3]
社會發展及需求也是高中生生涯適應力培養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從高中生未來就業的角度來看,深入了解社會需求的客觀現實,了解未來社會的熱門就業崗位和前景光明的職業,是做好生涯規劃的重要參考依據。以高中和大學兩個階段的平均時限計算,剛入學的高中生需要對未來7至10年左右的社會發展趨勢有所了解,并判斷屆時社會的崗位需求特征,以此為邏輯起點進行逆向推理,設定生活和學習的軌跡,做好生涯適應力的培養。
1.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
良好的自我認知包括正確的自我評價、積極的自尊心及自信心、精確的性格分析等內容。首先,正確的自我評價可以通過“個體能力圖表”完成。教師可以采用定性與定量的方法,對每個高中生的各項能力進行較為準確的分析,最后確定網狀結構圖,確定優勢特長與缺憾不足,以此作為開展后續各項工作的參考。其次,積極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則需要通過專項訓練活動進行培養。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專項拓展訓練”“自我突破夏令營”“小組項目任務分解”等各種形式的活動,提高高中生的自尊和自信水平。再次,性格分析與引導也可以通過自我評價、同伴評價、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由三方共同評判高中生的性格特點,并提出指導建議,推動學生積極性格的形成。
2.培養理性的思維方式。
理性的思維方式是高中生生涯適應力的必要組成部分,只有具備理性的職業生涯規劃和生活規劃,才能夠為自己的人生發展設計“基于客觀現實,符合科學要求”的發展藍圖。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區分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與主觀興趣愛好的界限,以此為基礎判斷未來需要設計什么樣的路線。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形成理性的自我判斷和自我調整能力。部分學生對于自身學習、成長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無法及時做出調整和規劃,由于習慣性思維或思維定勢的局限,長期陷入低質量循環發展的怪圈。教師可以加強對學生元認知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包括思維導圖訓練、認知類型自我判斷等。
3.培養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培養生涯適應力不可或缺的內容,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為學生提供強有力的信心。首先,從小事做起。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從點滴做起,如每天堅持完成一件關于自己生涯發展的小事,包括單詞背誦、概念學習、技能訓練、意念強化等。其次,循序漸進。在小目標實現后,可以設立中長期目標,目標任務的達成是提升自我效能感非常有效的手段。
1.學校教育選取適宜的教育內容及方式。
美國心理學家Savickas認為生涯適應力的提升應沿著4個維度發展,即生涯關注、生涯好奇、生涯控制和生涯自信。教師可以圍繞這4個核心問題開展工作。生涯關注主要解決關于生涯探索的計劃,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發揮學習自主性,協助學生制訂符合自身的計劃;生涯好奇可以關注生涯信息的呈現,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生涯信息主要集中體現在高考政策、高中選考、大學專業設置、職業定向等方面;生涯控制則強調生涯決策和承擔生涯決策的責任,學校在教學過程中應為學生創造多項選擇的機會,使學生學會抉擇并承擔相應的責任;生涯自信強調個體有信心解決生涯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的情感及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握適當的教學節奏、設置合適的試卷難度、布置難度適宜的學業任務,對學生獲得生涯自信、提升自我效能感有積極的作用。
教育方式對于高中生生涯適應力的教育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適宜的教育內容必須通過靈活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學??蓪⑸慕逃顒影凑諈⒓訉ο蠓譃閹讉€層級:第一層級面向全體學生,具體包括生涯教育的相關必修課、學科課程滲透、主題班會、社會實踐、校園文化活動、生涯測評及生涯教育知識宣傳;第二層級面向部分學生,具體包括生涯教育的相關選修課、講座、學生社團及團體輔導;第三層級面向個別學生,具體包括生涯導師的設置、個體咨詢。設置教育方式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對自己的未來職業生涯有濃厚的興趣,并能夠為之思考和實踐。
2.家庭教育重在親密關系的構建和生涯探索的支持。
良好的親子關系是親子溝通的基礎。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組織家庭集體活動、與子女平等溝通、讓子女參與家庭生活決策等都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方式。在生涯探索的支持方面,父母可以根據自身的經驗,在子女生涯選擇問題上幫助他們進行分析,提供建議。父母也應盡早讓子女有意識地關注與未來生涯發展相關的問題,可以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拓寬子女生涯認識的眼界,鼓勵子女參與更多元的生涯探索,在子女生涯發展中提供工作引導方面的支持。
未來社會的發展速度非???,發展方向豐富多元,應對這種快速的變化需要高中生具備應有的素質和能力。教師、家長和學生可以通過走入企業、走入市場、走入社會等方式,了解未來社會發展的趨勢和方向;通過聆聽專題講座、學習時事政治、參加社會實踐等,獲取關于未來生涯發展的相關信息,對社會有較為清晰的宏觀判斷,并以此為基礎,設定生涯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