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東昌區勝利小學 張云鳳
語文選編教材文本多是經過專家學者反復推敲選定的,經典作品中的語言表達也有鮮明的個性,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深入教材文本,認真研讀,對其語言表達特點進行全面分析,找到與學生思維契合的對接點,為學生提供詩意表達契機。比如,在教學《燕子》時,教師可以結合整個單元教材中的課文進行深入研讀,在明確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的前提下,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小燕子,穿花衣”的兒歌,在輕松的教學氛圍中,教師可以從談話的角度切入,讓學生結合生活中見過的小燕子說一說燕子的特點,而后引入課題學習。
教師在語文課堂中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時還可以采用問題導學的方式,利用當下最為流行的多媒體教學輔助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同時喚醒其詩意表達思維。比如,在教學《花鐘》時,教師可以借助文本內容從特色語言著手,通過問題啟發學生思考:花鐘并不是記錄時間的鐘表,而是呈現時刻的花,花怎么會有這樣神奇的表現呢?什么樣的花具有花鐘的屬性呢?在問題引導中讓學生領悟課題含義,在教師的啟發幫助下,學生再次回答問題時,能夠對其中有特色的植物進行相關介紹,學生在言語實踐中逐漸得到了啟發。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創新教學方法構建詩意語文課堂時,可以采用課堂演繹的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語文課堂中,通過創編演繹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彰顯自己的主體性,在個性化表達過程中演繹文本角色,在多樣化演繹課文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對課文人物性格進行完美塑造,促使學生得到詩意表達的歷練。比如,在《陶罐與鐵罐》一課學習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針對文本語言和人物個性進行獨特的演繹,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對文本相關的語言進行創編,讓學生在角色演繹時生動優化其相關的動作和表情,在角色演繹中,學生加入了自己對人物個性的理解,并在獨特語言設計中加入了方言或夸張的動作與表情,在表演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陶罐與鐵罐的不同個性,在生動演繹中讓學生強化角色塑造,實現了學生語言思維的發展。
以讀促寫是閱讀學習最常見的方法,教師在構建語文詩意課堂的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可以給學生較多的學習提示,通過在課堂中引導學生仿寫經典閱讀文本,在典型示范過程中促進學生構建自己的個性語言,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在《海底世界》教學中,教師為了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可以提出仿寫任務:這一課的內容為我們呈現了海底世界的豐富多彩,海底世界究竟多精彩呢?這樣,教師給學生布置仿寫任務,引導學生在仿寫中將自己的生活經歷與海底世界結合起來,寫出個性化的習作,并組織學生對仿寫的語段進行互評,在有效引導啟發過程中激活學生的詩意表達思維。
綜上所述,語文詩意課堂的有效構建能讓原本枯燥、單調的語文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從不同角度切入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認知,在詩意表達課堂構建的過程中,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自我的語用能力,促使其語文核心素養有效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