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寧縣春榮初級中學 王龍剛
板書是課堂教學過程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般來說,都是一邊講課,一邊在黑板上書寫相關內容,學生通過板書中凝練、提取有效信息,對教師的教學內容展開思考。板書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板書的設計對于廣大教師來說,是一項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的工作。為了提升板書的“藝術性”,更好地在板書中體現教師的教學思路,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讓板書的設計與教學內容互相輝映,為學生帶去更加精彩紛呈的課堂。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對待板書的態度不夠嚴肅,對板書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到位,進而導致講課過程中,出現盲目性、隨意性的,大大降低了板書的質量、削弱了板書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因此,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需要在備課環節當中,對教學內容、教學資料、教材進行深入挖掘,并從中找出相應的教學基礎目標、能力提升目標,并將這些要點一一羅列,進而為板書設計提供清晰的思路,以樹狀圖的形式設計板書,將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一清二楚的展示在學生面前。例如,教師在初步執教九年級語文《故鄉》一文時,便可將帶領學生掌握文章內容為教學目標,并以此為依托,設計板書。教師通過對課文的挖掘,能夠將文章分為三個非常鮮明的大段落,即“回到故鄉”“身在故鄉”“離開故鄉”。將這三個大段落作為幫助學生了解文章內容的根本。在設計板書時,以文章名《故鄉》居最左側,按照課文內容的順序,依次在右上、右側、右下分別書寫“回到故鄉”“身在故鄉”“離開故鄉”,再將三個部分與課文名稱用直線相連,課文的整體脈絡便非常清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便能夠對課文產生初步的印象,從而為教師開展更加深入的教學打下基礎。

再如,八年級語文《天凈沙·秋思》一文,根據課文所呈現的意境與主旨,可以采用四步逐漸升高的臺階的形式予以展示,一個主題一步臺階,逐漸升華得出主旨。第一個意境為一步臺階,主要以“枯藤”“老樹”“昏鴉”從正面反映荒涼,毫無生氣的情景;第二意境為二步臺階,梳理出“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象,側面烘托出“恬靜”的氛圍;三步臺階展示“古道”“西風”“瘦馬”景象,正面反映凄涼的氛圍;四步臺階得出文章的主旨“斷腸人在天涯”。情感變化層層遞進,相互襯托,得出主旨,給人一種最高處的重要的視覺沖擊。

板書的合理布局,其實最終指向的是如何合理利用黑板的問題。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常見的板書布局方式如下:
1.板書居中。以黑板中心為主要板面,在課堂結束之前始終保持干凈整潔,在黑板兩側保留足夠的空間,作為教學輔助板面。闡釋得出主要信息后,即使板書在設計的位置處,兩側引導、輔助的板書內容也可以及時清除,以保證板書內容的完整性與直觀性。
2.主輔板書相輔相成。將板書集中在黑板的左側或右側,另一側為輔助板面。主板書提煉主要的內容,給聽者以提綱挈領的系統性,輔板書是對主板書相關內容的解釋。主輔板書相輔相成,相互補充,增進理解與呈現的直觀程度。
3.橫向布局。板書從黑板最左側開始,一堂課一板,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輕易擦去,利于對課堂進行總結與歸納。這種呈現形式給人以授課流程、脈絡清晰的感覺,如果不是當堂的聽者,從前往后依照板書的順序可以還原課文的主要內容,教授者的講解思路也內含于其中。
一般來說,板書都是要配合教師的講解使用的,且隨著教學進度的進展同步完成。所以,板書內容的呈現時間與呈現順序也必須經過設計。若板書內容呈現過早,學生會感到突兀,不知所云;若出現太晚,學生又會感到多余,只有按照學生的實際需求呈現教學內容,才能讓板書在教學中的作用最大化。例如,教師在深入講解《故鄉》一文時,為了讓學生弄清楚“回到故鄉”“身在故鄉”“離開故鄉”三大段落中的具體內容,教師在之前板書的基礎上,向后延伸,在講解到“回到故鄉”時,教師便可結合文章內容,在其后書寫“故鄉的現狀”,并結合作者描繪的景象基調,補充“蕭條、荒寂”;講解到“身在故鄉”時,在其后書寫“回憶故鄉趣事”,并補充“明艷、美好”;講解到“離開故鄉”時,在其后書寫“理想中的故鄉”,并補充“嶄新、幸福”。再將三個段落之間進行對比,本篇課文的情感變化便一目了然。
教師想要提升板書設計的藝術性,首先要從板書的大體構思入手,通過深入挖掘教材等相關教學內容,尋找目標,進行初步設計;其次,從黑板布局與板書的“虛實”結合入手,提升布局的合理性,讓板書更具觀賞性;最后,板書內容要適時呈現,讓板書發揮最大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