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教育研究院 國艷
幼兒時期是一個特殊時期,這個階段的幼兒正接受啟蒙教育,家庭和幼兒園是幼兒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對幼兒的影響極其深刻。在幼兒時期開展家園共育活動,是滿足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需要,是解決學前教育存在問題的需要。無論是幼兒園教師還是家長,均要認識到家園共育的意義,并積極做好配合工作。在本文中,我根據教研工作經驗,就幼兒時期開展家園共育活動的必要性以及實踐策略闡述自己的幾點認識。
有效的教育應當建立在教育者充分了解被教育者的基礎之上。換言之,教師只有充分了解幼兒,才能立足實際學情給予幼兒針對性的教育。而家庭教育的配合能夠促進這一目標的實現。幼兒教師通過與家長的聯系,可以深入了解幼兒特點,包括幼兒的興趣愛好、認知水平、生活閱歷、家庭環境等。充分掌握這些信息之后,幼兒教師就能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方案。與此同時,幼兒教師通過與家長的密切聯系,可以實時掌握幼兒的思想動態以及其他方面的信息,這對提升學前教育針對性、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家長的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各種各樣。由于家長沒有接受過系統訓練,所以在育兒方面有一定的盲目性。譬如,很多家長在教育方面只關注孩子學到了多少知識,而忽視了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思想品質教育等。而家園共育活動的開展能夠改善這一局面。通過家園共育活動,家長可以獲得系統的、科學的育兒知識、育兒技巧。在這個基礎上,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可以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其育兒能力會因此得到大幅度提升。
幼兒時期,家庭和幼兒園是孩子生活、學習的兩個主要場所。孩子接受的教育也是多方面的,既有來自教師的教育,也有來自父母的教育。只有這兩個方面的教育保持一致性,教育才能發揮出效果。舉個簡單的例子,幼兒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告誡幼兒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依賴他人。而在家庭環境中,家長卻不讓孩子做任何家務活,并且告訴孩子應當將學習放在第一位,這些事情讓爸爸媽媽做。這樣的教育不具有統一性,不僅不能發揮合力作用,反而削減了單方面的教育效力,甚至讓孩子養成不好的行為習慣,比如在學校里獨立自主,在家里卻依賴父母。若是開展家園共育活動,這些問題均可以得到解決。家庭教育與學前教育朝著一個共同的方向,幼兒在幼兒園和家里接受同樣的教育內容,這不僅可以形成教育合力,增強教育效果,還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家長會是聯系家庭教育與學前教育的常見載體,幼兒園要充分利用起來。開展家長會,一方面可以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目標、教學意圖、教育計劃。這樣,家長才知道接下來的時間如何配合教師的教育工作。另一方面,通過家長會活動,家長能夠及時了解孩子在園表現,從而客觀地評價孩子,也能知道自己孩子與幼兒園其他孩子之間的差距。家長會活動的開展應由幼兒園教師與家長雙方參與。首先,幼兒教師針對幼兒在園情況以及接下來的教學計劃進行闡述。其次,幼兒園教師可以讓家庭教育成效顯著的家長上臺分享育兒經驗。這樣既能給其他家長提供參考,也能為幼兒教師的教育提供理論參考,真正實現家園共育,促進學期教育水平的提升。
不同的幼兒,生活的家庭環境不盡相同,這些均是有待開發的家園共育資源。在當前這個信息化時代,幼兒園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建立家園共育資源數據庫,充分了解每個家長的教育需求,再根據家長的教育需求以及具備的家庭資源展開教育工作,從而實現真正的家園共育。舉個簡單的例子,某個幼兒的家長在交警隊任職,擔任交警工作。這樣,幼兒園在開展安全教育活動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這一資源,讓該幼兒家長來幼兒園分享安全知識,給幼兒講述常見的安全事故。所以,為了實現有效的家園共育,幼兒園在與幼兒家長保持聯系的同時應當建立資源數據庫。對于數據的收集,幼兒園教師可以通過家訪、微信聯系等方式展開,調查的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幼兒家長的教育觀念、生活習慣、個人背景。
親子活動是家園共育活動的表現形式之一,這也是增進幼兒、家長、教師情感的重要途徑,是聯系幼兒園、家庭與幼兒的“紐帶”。在教育實踐中,幼兒園可以和家庭合作,不定期開展親子活動。例如,在春天的時候,幼兒園可以利用周末時間組織幼兒及其家長去公園里放風箏,并展開放風箏比賽。除此之外,幼兒園還要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和家長一起組織幼兒參觀消防演習、環保志愿者等活動。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構建良好的家園共育環境,發揮教育合力,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有效的家園共育建立在幼兒園、家長以及幼兒三者合力基礎之上,缺一不可。幼兒時期開展家園共育活動,有助于提升學前教育的針對性和家長的育兒能力,對于促進幼兒全面發展也有顯著效果。無論是家長還是幼兒園,均要認識到家園共育的價值并做好配合工作,尤其是幼兒園,在家園共育活動中要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定期開展家長會和專家講座,并且利用信息技術建立家園共育資源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