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學習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歷經磨難而不衰的中華文明,蘊涵著豐富而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習近平2011年9月1日,《在中央黨校2011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國傳統藝術是傳統文化精神的載體與體現。《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2019年6月23日)在“增強美育熏陶”的要求中說:“實施學校美育提升行動,嚴格落實音樂、美術、書法等課程,結合地方文化設立藝術特色課程。廣泛開展校園藝術活動,幫助每位學生學會1至2項藝術技能、會唱主旋律歌曲。”顯然,書法已經成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位與音樂、美術同等。教育部2013年1月頒布《中小學書法教育綱要》,將語文課中的寫字教學提升為書法教育,這是個非常重要的轉變,如今將其明確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使書法教育具有了更為重要的功能和不可替代的價值。
2015年教育部要求正式使用通過審查的《書法練習指導》,三至六年級每周開設一節書法課。到現在,四年的書法教學工作已經在各個年級中展開。由于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對于書法進課堂的認識與理解有差異,也因為各地的基礎和實際條件的不同,具體實施情況差異很大。我作為北師大版《書法練習指導》的執行主編也隨著教材的使用到各地調研和指導教材的具體使用,基本了解一線書法教育的實際情況。這是一個全新的教育教學工作,需要大家共同研討和努力才能逐步地使其走上正軌,并得到健康發展。
在北師大版中小學教材的使用區中,有很多地區通過行政部門和一線教師的努力,見到了相應的成效,我很受鼓舞,其中重慶市沙坪壩區的實施情況是令我感到振奮的典型案例之一。通過多次的調研我對他們的努力有了比較具體的認識,現整理出來和大家分享。
第一,沙坪壩區中小學書法教育推進過程中有一個靈魂,他們提出“生命書法”的教育理念。書法教研員王天俊老師對于“生命書法”的提出基于書法作品是書寫者生命狀態與精神情態的展現這一基本特征。蘇軾曾說:“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成為書也。”清包世臣言:“書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質。然性情得于心而難名,形質當于目而有據,故擬與察皆形質中事也。”蘇軾所言的“神、氣”相當于包世臣所說的“性請”,“骨、血、肉”則是“形質”。清劉熙載說:“書之形質如人之五官四體。書之情性如人之作止語默,必如相人書所謂五官成,四體稱,乃可謂之形質完善,非是則為缺陷……”“書如其人”是傳統書法最重要的命題。對書法從根本上有了認識之后,在具體的實施中才能有的放矢,有目標有中心。對于中小學書法教育而言,沒有必要講解古代書論,但是教師必須在實施過程中始終不忘,讓學生在最為基礎的筆畫形質上下功夫,并且擴展到對字的精神的感受與表達。沙坪壩區的教研活動使教師擁有這樣一個基本的立足的,握住了書法傳承中的核心問題。
第二,沙坪壩區中小學書法教育推進過程中抓住了教學活動開展的“牛鼻子”,即書法教師隊伍建設。沙坪壩區教師進修學院和教研室自2014年暑假開始進行書法教師的培訓工作。沙坪壩區中小學書法教師的培訓建立了從全員培訓到骨干教師培訓,從兼職書法教師培訓到專職書法教師培養的多層次、多梯度的培訓結構。目前沙坪壩區中小學書法教師培養基本形成了以全員書法教師、兼職書法教師培訓為基礎,以書法骨干教師培訓為核心,以北京師范大學書法學(網絡教育)本科線上授課、線下指導為引領的書法教師培訓體系。通過不定期地邀請書法界和書法教育界的專家學者面對面授課,以及系統的網絡課程教育,使書法教師的培訓常態化、有序化。書法教師在教研員有組織的督促和引導下,形成了互助探討、比拼趕超的良好學習氛圍,區域書法教師得到迅速成長。雖然區內至今還沒有一位科班出身的書法教師,但教師們的書寫技能和課堂教學屢屢在全國、市級專業大賽和課堂大賽上獲得了優秀的成績。
第三,沙坪壩區中小學書法教育推進過程中抓住了作為核心陣地的課堂。一門課程要走向成熟必不可少的是“教材”“教師”和“課堂”。教材已經由國家統一配發。教師的培養和培育,有院校的學歷教育,也有國家層面“翰墨薪傳”等非學歷教育,雖然已經有一定的制度的保障,但在規模上遠遠不能滿足實際的需求,這需要多層面共同長期努力。作為區縣級的書法教育,沙坪壩區通過自身努力在對教師的培養有所成效的同時用心于“課堂”建設。沙坪壩區中小學“書法課堂觀課參考標準”已經在《江蘇教育》正式發布,這是已公布的全國第一個區縣級書法課堂觀課標準。以此為基點,沙坪壩區實施了書法教研員示范“研究課”及相應的教研活動,并建立了書法文化課、書法筆畫課、書法臨摹課、書法創作課、書法欣賞課五種課程課堂類型的基本授課模式。在此基礎上開展了中學、小學兩個階段的“優質課大賽”和五種課型的展示、研討活動。“展示課”要求專兼職書法教師書法課堂人人過關,這種落到實處的書法課堂體系建設成為全區課堂實效的重要保證。
第四,沙坪壩區書法教育推進過程中落實了“書法教室”這個硬件保障。書法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在具體操作中有著自身的特殊性,需要一定的保障條件。沙坪壩區首先是建立了自己的“書法課堂建設標準”,以此標準尋求專業性的建設機構,推進教室硬件建設,要求各校將“書法教室”作為學校功能室的必有項目。新型學校和書法特色學校按照標準首先設立,然后將全區90多所中小學分批次有計劃地完成建設。區內書法教室從零起步,目前80%的學校已經設立了書法標準教室,其中新建義務制教育學校100%建立書法教室,9所高完中和中心學校均全部建有書法教室。重慶西藏中學建有軟筆、硬筆、藏文書法教室各一間;康居西城小學、紅糟房小學、大學城二小、鳳鳴山小學等建有2~4個高規格書法室。教室確實緊張的學校采取一室多用的方式,書法教學與其他學科共用功能室。這樣,有硬件保障的書法課就有條件不斷提升質量,整體推進。
第五,沙坪壩區書法教育推進過程中建設了制度化的活動平臺。活動是載體,良好的活動平臺既能夠鍛煉人、培養人、發現人,更能夠營造良好藝術氛圍,從而更好地推動書法藝術教育發展。沙坪壩已經連續開展了五屆區師生書法藝術大賽;建立書法名校聯盟并舉辦系列活動;鼓勵中小學校承辦區域性比賽活動,如首屆“逸品”杯小品賽等。各類活動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進一步推動,搭建制度化的平臺能長效地推動書法學習的有效深入和持續拓展。此基礎上借助重慶市教科院、重慶市書法家協會的力量開展一些全市有影響力的書法藝術活動,如重慶市書法藝術師生作品聯展,書法名家進校園,重慶市小學書法教研活動等。營造了良好的書法教育氛圍,提升了書法藝術教育的品質,推動建立書法教育內外一體的生態體系。
藝術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還是技能的習得,更重要的是對心靈的提升,藝術修養對學齡兒童的滋養將會使其終生受用。書法是獨特的東方藝術,凝聚著前人的智慧,對其的深入理解需要不斷地踐行。國家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書法作為美育的一部分,亦能夠促進德育、智育的發展。重慶市沙坪壩區中小學書法教育工作,在短短五年內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多個方面擁有值得借鑒的經驗。用正確的理念,將教學工作落到實處,同時營造濃郁的整體教育氛圍,正是這三大方面的努力使區域性的努力走在了學科教育的前沿,具有很強的示范性。
豐子愷先生說:“藝術的教育,這是人生的很重大而又很廣泛的一種教育,不是局部的小知識小技能的教授,而如何重大,如何廣泛,可從人生的根本上考察知之。”國家能夠在中華文化復興的時代中將書法納入中小學課堂,一定會在不遠的將來見到其重要意義與價值的。沙坪壩區的書法教育工作已經有了一個非常紅火的開端,盡管還有更多的路要走,還有更多的事要做,但我已經看到了書法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希望和信心。愿書法教育在神州大地上不斷生根發芽,并結出一個個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