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泗陽縣眾興小學 葛華和
隨著年級的升高,閱讀教學對文本的關注就需要擴展到段篇的層面上,借以發展學生整體性思維能力。文本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僅在段篇內部有著完備的自足系統,每一段之間也有著前后照應、彼此勾連的內在聯系。因此,教師要從整體著眼,讓學生在多元鏈接中進行深度學習,從而形成綱舉目張之效。
嚴謹的文本思路清晰、結構合理,彼此之間相互映襯、彼此協調,就必須要緊扣文本的內在聯系,在整體上把握文本的框架,并透過語言文字窺探作者的思路安排。為此,教師可以嘗試將教學的目標設定在厘清文本內在結構的基礎上,提升學生文本閱讀的全局意識。
以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為例,在整體初讀課文之后,教師引領學生進行內容的梳理與概括:作者圍繞著這株柳樹寫了哪些內容?學生分別提煉出青海高原的環境、柳樹的外形和生長過程、灞河柳樹的生活狀態。單寫柳樹為什么要描寫這么多其他內容呢?學生在統整語段之間以及與表達中心的聯系之后,認識到描寫的這些范例其實與這株柳樹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都從不同的維度和側面凸顯了青海高原這株神奇柳樹堅強的意志品質,看似斷裂的文本語段,有了對文本中心的把握,就彰顯出其獨特的認知聯系。
教師組織學生從整體性視角出發,看到了文本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構段之方式,設置之技巧,構建了對文本解讀的結構之網,使得文本結構勻稱,避免了頭重腳輕的尷尬。
一篇文本內涵深刻,值得教學的資源非常豐富,但教師不可能胡子辮子一把抓,想要一網打盡的代價是什么都無法落實到位,因此要緊扣一篇文本中最核心、最個性、最精華的特色,設置一個核心主問題,才能起到聯合整體、拎出線索、聚焦認知的作用,為學生進行文本核心能力的訓練搭建支架。
如在教學《徐悲鴻勵志學畫》時,教師就拋開課文中其他非核心內容,緊扣課文中“勵志”這一核心詞語,以課文內容為藍本,分別從勵志之因、勵志之行、勵志之果這一線索解構文本內容的內在聯系。首先,從提煉信息和情感體驗的方式,引領學生感受徐悲鴻遭遇外國學生嘲諷之后作為中國人的心理活動,在積極體驗中探索其勵志之因;其次,緊扣關鍵段落中人物的言行,引導學生通過補充畫外音的方式,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其勵志之行;最后,借助于角色朗讀的方式體會徐悲鴻用自己的行動和實力證明自己在歐洲所引發的轟動效應。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沒有面面俱到,而是進行了大量智慧的刪選與選擇,依循著文本的核心內容引領學生體悟,避免了將學生的思維局限在旮旯角落中,起到了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效果。
好的文本不僅需要多角度、高質量的素材,同時也需要進行巧妙地起承轉合,在前后勾連、左右融通中展現內部清晰的邏輯聯系。為此,教師要在整體把握內容的基礎上,將關注力繼續向文本的內部滲透,梳理作者的描寫順序。
不同的文體在文本素材的整合運用上,會呈現出不同的特質,但教師可以秉持著梳理邏輯聯系的方式進行文本的把握。以說理文《談禮貌》一文為例,為了論證文明禮貌是我國優良的傳統美德這一中心論點,作者先后羅列出岳飛牛皋、小女孩和周總理等三個不同的事例進行印證。閱讀教學不能僅僅概括出這三個案例,也不能局限在梳理事例與中心之間的聯系,同時也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為什么作者要依照這樣的順序來描述?學生在深入閱讀的過程中發現,岳飛牛皋的事例以一種對比的方式展現了文明禮貌的重要性,小女孩的事例彰顯的是我們該講究文明禮貌,最后用周總理的事例旨在借助特殊化人群,起到強化中心論點的作用。
為了更好的引領學生對文本表達次序的梳理,需要緊扣文本中常常運用到的特殊性語句,如過渡句、總起句、總結句等,為厘清表達次序、歷練段篇視野提供支撐。
關注文本解讀的整體性就是要讓學生在分析和處理問題時,跳出框框的束縛和限制,緊扣內在元素之間的特質,強調文本內在知識性元素的多元整合,讓學生在類比辨析、質疑爭鳴的過程中起到觸類旁通的效益。
如《我們愛你啊,中國》一文中,詩人就從不同角度展現了中國的魅力,在概括提煉中學生認識到作者的寫作維度分別從山河壯麗、物產豐富、民族多樣、歷史悠久、胸懷博大等幾個不同的側面。那這些詩段之間是否就完全平等、并列的關系呢?其實,并非如此。基于邏輯認知的角度,我們不難發現,這些語段之間其實是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的,正是因為山河壯麗,才會物產豐富;正是物產豐富,才能造就多樣民族;正是民族多樣,才鑄造了悠久的歷史;正是歷史悠久了,才能有博大的胸懷……
自身特質比較、同類對象比較以及聯類引申比較的過程中,有助于學生認識事物的本質特點,拓展思維空間,學生認識到文本語段之間絕不是必然聯系的,只有運用洞察和聯系的視角中平衡相對、相互依存,才能為學生整體性認知能力的發展奠基。
文本閱讀我們不能拘泥于膚淺性的層面中,既要聚焦細節,彰顯深度,同時也要放眼文本,凸顯整體,在整合細節與整體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聚焦全篇的整體意識,促進學生核心能力高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