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樂軍 柴永生
推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業水平考試(以下簡稱“中職學考”)制度是一項系統工程,從江蘇省中職學考的實踐經驗看,需要進一步明確其功能定位,處理好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及相應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課程標準、體系建設等方面的關系;要著眼于職教內涵建設和現代職教體系建設的大背景,整體設計,穩步推進,在實施中逐步完善。
目前,江蘇省中職學考由公共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理論、專業基本技能三部分組成,與中職課程體系相吻合,能夠較全面地衡量學生的學業成就。但從中職學考制度設計的角度看,在學考課程的選定及考試形式、考試時間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優化。
一是考核范圍應擴大到相應專業的主要核心課程,并由高三上學期集中考試逐步過渡到即學即考。在每個學期末的規定時間內開放考試系統,采取機考形式,從開發的試題庫中隨機抽取試題組成試卷,組織學生考試。允許學生在考試系統開放期間多次參加考試,取最高成績作為認定結果。
二是以通用技能為主要考核內容,采用職業資格(執業資格)證書與技能考試相結合的方式。按照通用技能相同的原則進行專業歸類,在此基礎上依據技能教學標準確定各類別的技能考試內容,引導學校加強技能教學與訓練的力度,保障專業教學質量。學業水平技能考試時,普通班學生在各個分散考點考核,參加升學的學生集中在省指定的一個考點進行技能考核,時間可以放在高二下學期結束時和高三上學期結束時,學生可以參加兩次考試,選擇成績較好的一次作為認定結果。
三是自主選擇考試方式,實現分類考試目標。將選拔性考試和水平檢測性考試相結合,學生自主選擇。沒有升學意愿的學生選擇以基本要求為考核內容的水平檢測性考試,通過后成績評定為合格,作為學生獲得畢業證書的依據;有升學意愿的學生可加試較高要求的考核內容,考試等級既可作為獲得畢業證書的依據,又可作為高職院校錄取的依據。這樣既保證了教學質量的底線要求,照顧到部分基礎薄弱的學生,又能夠區分學生學業成績的差異,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同時,還能夠實現分類考試的目標。
國外職業教育評價的主要模式有:以法國為代表的政府主導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的社會主導模式和以德國為代表的企業主導模式。政府主導模式無論是評價標準還是評價機構均由國家來控制,教育評價是國家管理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內容,是國家教育責任的具體體現;社會主導模式強調評價機構的獨立性、非營利性,評價結果向社會公布,強調評價的服務功能;企業主導模式以用人單位為培訓和評價的主體。我國中職學業水平考試應通過不同評價模式的比較,吸收三種模式的成功經驗,科學設計考試的運行機制、指標體系、方法組合,加強考試的多元評價和頂層設計,綜合考慮當前中職學校教育教學現狀和學生發展實際,統籌考慮學業水平考試的時間成本、資金成本、人才成本、機會成本等,不斷提升學業水平考試的科學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