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忠
習近平總書記曾對教師提出過四個“引路人”的要求: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丹陽市華南實驗學校吳云老師正努力踐行著這樣的教育思想。
做教師就要做真正的人,做德行上乘、智能足備的大教師。大教師是由真實人格、生動精神、豐厚知識構筑起來的文明形象,是真善美的可觸摸的實體。
吳云老師就是這樣的人。在他眼里看不到一絲對困難的猶豫,在工作上充滿對教育的追求與熱愛,在校園生活中始終保持一種健康向上的青春朝氣。他初登講臺,便把班主任工作干得風生水起,雖然身處農村中學,卻是“在冷冷清清中過得風風火火”。來到丹陽三中的他,從團委書記做起并兼任班主任,然后投身政教工作,重抓德育的過程還不忘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后來到華南實驗學校工作,不管是教務工作還是學校的教學管理工作,他始終保持著一種向上的姿態。他堅信“三人行必有我師”,向上求索,向名師求學;向下扎根,不恥下問。他工作不久,便能在基本功大賽上嶄露頭角。難能可貴的是,吳云老師這份向上的追求并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反而愈發強烈。年近不惑的他又一次站上賽場,向專家們虛心請教,和年輕教師們相互切磋……展現出積極向上、愛崗敬業的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對教師提出:要做學生可敬的,可信的,可靠的老師;做敢為的,樂為的,有為的老師。教師要真正懂得,教育首先是一種保護,是一種喚醒與引出,是一種鼓舞和激勵,教育要順其自然。教師又是指導者,其本身就是一門課程,就是一本書,要讓學生從教師的這門課程和這本書中,感受到向前的力量,讀到知識,懂得道理,汲取力量,學會做人。
吳云老師深知這份責任。他的思政課堂總是充滿著思辨色彩,根本原因是他的教育理念始終走在前沿。他總說我們的課堂上要讓思維開花,要讓思考結果,更要讓生命拔節生長。雖然學校工作繁忙,但只要有空閑時間,他總會靜下心來,在辦公室里讀書,桌上打開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圈圈點點,插滿小卡片;那本《風流去》已經翻毛了邊,里面密密麻麻地做了批注。在學校,他還組建了“學陶師陶讀書會”,與教師讀書探討。諸子百家的理念,西方哲學的理論,他都會慢慢咀嚼,然后實踐于自己的課堂之中。
就是這樣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他不僅讓自己的業務水平不斷提升,還帶著一群人向前走。他總是跟教師們說讀書的好處,提醒大家要開闊眼界,不要局限于眼前的一點點分數。他認為教育的本質應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作為教師首先要精神明亮,才能帶著學生穿過“霧霾”,而閱讀就是握在手中的火炬。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無論是做普通教師,還是擔任學校副校長,走上學校管理崗位,他都堅持把每一個角色做到極致。他會走在學校教師同事的前面,做好表率,當好榜樣,引領發展;他會走到教師的中間,帶動教師,互幫互助,共同發展;他還會走向教師的“后面”,走進教師心扉,解開教師心結,送給教師溫暖,給予情感關懷,努力讓自己成為學校教師發展的向心力。
吳云老師在學生眼中是哥們一樣的好老師,在教師心中是兄弟一般的好同事。他十分重視團隊的建設,申報了丹陽市初中思政名師工作室,帶著一群教師認真研究教材,精心打磨課堂,送教下鄉,送教出省。他不僅自己身先示范,還充分點燃組內成員的熱情,更注重為青年教師創造機會。他也很在意團隊的合作,每次學校的質量分析會上,總會反復強調“綠色質量,和諧共生”。班級的集體活動,作為任課教師不管多忙,他從來不推辭;學校的團建工作,他總會熱心地獻計獻策;家校發生矛盾,沖在第一線的總有他的身影,直到化干戈為玉帛;教師遇到困難,他會竭盡所能排憂解難,直到化險為夷。
對學生,對教師,對學校,對教育,吳云都飽含熱愛,所以他的身邊總能圍著一群人,所以他能不斷推進學校的發展。
唐代張旭有詩云:“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想來,在目前的教育改革形勢下,“山光物態弄春暉”的教育愿景一定會實現,我們都要有吳云老師的那份勇氣,更要有那份志氣,不懼困難,不斷向上,向前,向心,能夠“入云深處”。“入”之愈“深”,其所見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