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小英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明確指出:“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隨著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其中的組成部分,對學生密切聯系自然、生活、社會,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等方面都起了重大的作用。[1]這門課程強調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綜合素質,著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特別是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以迎接新時代的挑戰,因而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當下,不少學校、地區都在努力挖掘資源、捕捉契機,為學生搭建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平臺。但是,怎樣才能讓綜合實踐活動真正發揮作用呢?
筆者所在區域的小學有一個傳統,那就是每年組織六年級的學生到校外實踐基地開展為期一周的綜合實踐活動。可以說,這一周的經歷,是學生素養拔節的絕好時機。但筆者在組織和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發現,由于學校和教師教育引導不到位,綜合實踐活動的價值并沒有能夠得到充分體現。
學生到達實踐基地后的第一項任務就是整理床鋪,可是筆者發現,在領到被套、床單、枕套等后,不少學生表現出手忙腳亂、不知所措的狀態:他們有的找不到被子的“頭”在何處,有的把被套攤在地上不知從何下手,有的兩人合作把被子折騰得面目全非,還有的干脆站在一旁等待老師救援。一天后,寢室里的衛生狀況更是慘不忍睹,各種垃圾到處都是,個人物品隨處散落……
每天中午用完餐,基地小賣部里總是人頭攢動,每個出來的學生手上都捧著各式零食;晚上就寢,盡管值班老師一再督促,但學生還是會嬉戲打鬧、竊竊私語,遲遲不肯入睡……
基地每天都會安排一個專項的實踐活動,或為增強學生規則意識,或為培養學生合作精神,或讓學生感知頑強拼搏,或引導學生經歷探究過程。但筆者發現,基地教師大多只負責講解方法、指導操作,而各學校的帶班教師則更關注活動秩序和學生安全,弱化了在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不斷超越。例如,基地安排的農家樂體驗活動要求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共同制作午餐。這是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非常好的實踐活動,可是由于組織過程中教師引導的缺位,合作變成了互相埋怨和指責,互助變成了一部分人的偷懶和推托。一些學生或是一味埋怨做得不好的同學,或是在食物出鍋后就搶先開吃,甚至有一部分學生遠遠地躲開,什么也不肯做,這些不和諧的場面幾乎每個小組都存在。
基地管理員每天都會對各個寢室的內務整理打分,但只公布一個總分,并沒有具體問題的反饋。在實踐活動結束之前,基地要求各班評選“文明禮儀之星”和“實踐活動之星”,而對于評價標準是什么、如何評選,都沒有明確的要求。于是各帶班教師便各自行動,有的是每個寢室自主推薦一至兩名,有的是全班推薦,還有的就是教師直接指定。這樣的評價流于形式,不能引發學生的自我反思,不能真正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怎樣才能真正體現綜合實踐活動的價值呢?筆者組織相關教師認真研讀《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并結合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體驗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探討,最終形成共識:一是在活動準備階段,教師要結合學生現狀,針對以往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從思想上、能力上為外出實踐做好充分準備。二是教師不能只“教”綜合實踐活動,還應當成為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促進者。教師的指導應貫穿于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全過程,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學習與生活之間的聯系,生成認知并提升素養。三是教師要指導學生對活動過程和活動結果進行系統梳理,選擇合適的結果呈現方式,促進學生自我反思與表達、同伴交流與對話,促進知識建構,深化主題探究和體驗。四是要避免評價過程中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現象,教師要做好寫實記錄,對學生作品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挖掘其背后蘊藏的學生的思想、創意和體驗,突出發展導向。在統一認知的基礎上,我們圍繞綜合實踐活動設計了一系列延伸微課程。
學校在綜合實踐活動開展前一個月,布置畢業班學生回家反復練習鋪床單、套被套、疊被子,掌握要領,苦練技能;出發前一周,學生利用一個晚上進行“內務整理現場展播”,在家長配合下,學生完成鋪、套、疊的過程并拍攝視頻上傳,在班級群里進行動態展評,同伴間互相學習、互相激勵;參加實踐活動的第一天,到達素質教育基地后的首要任務就是內務整理,我們把現場作為賽場,以寢室為單位,成員兩兩組合,現場比拼,看誰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床單鋪平整、把被子套正確并疊成“豆腐塊”。通過這樣的練、播、賽,學生們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不斷加強技能訓練,提高自理能力。
圍繞學生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我們整理了若干個辯論話題,讓班級與班級之間展開辯論,如“參加實踐活動要不要帶零食?”“參加實踐活動要不要帶零錢?”“可以隨身帶個手機嗎?”“家長可以自愿去看望孩子嗎?”每兩個班級圍繞一個辯題組織辯論,班主任先組織學生查閱資料、探討交流,從不同角度找到支持本班觀點的理由,然后與對方班級進行觀點的交鋒,最后形成共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嘗試著多方面思考問題,在表達、聆聽、反思、爭辯的過程中,他們的認識更全面,他們會權衡利弊得失,進而做出更為科學合理的價值判斷。這樣的認識不是他人強加的,而是學生在觀點碰撞中逐漸清晰起來的,他們的內心更容易產生認同感,行動上也會更自覺。
學校統一印制帶有學校標識的信箋紙,在實踐活動開展后的午間或晚上,帶班教師引導學生回味每一個活動瞬間,選擇感觸最深的鏡頭描述,用文字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并配上相應的簡筆畫。每天,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分享,最后選擇不同角度、圖文俱佳的記錄單匯編成冊。學生自主設計封面,自擬富有個性的書名,裝訂留存。這樣的班級實踐活動紀念冊,承載著學生們在活動過程中的喜怒哀樂,成為班級全體學生的精神家園。
孩子外出參加實踐活動,父母對孩子的擔心和牽掛,孩子脫離父母起初的興奮和最后的想念,這樣的體驗是極其真切的。我們鼓勵家長與孩子進行互動交流,各自以書信的方式抒寫心聲。書信交流不在于文字的多少,只求是內心最想傾訴的樸實話語,待活動結束父母與子女彼此交換閱讀,從中感受對方的情意。
綜合實踐活動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反思:在整個活動過程中,你想為哪些同學的言行點贊?是在寢室整理中不怕臟積極肯干的、在公共場合自律自控的、在活動中不怕挫折堅持不懈的、在同伴有難時熱情伸出援手的,還是在某個方面有出色表現的自己。總之,用事實說話,為素養點贊,形成“優秀人物譜”,這就是以評價促認知,以表揚促自省,進一步營造“用素養征服人心”的向上磁場。
當然,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一定也會留有遺憾,我們引導學生回頭看,盤點自己存在問題和獲得的經驗教訓。師生一起討論整理,形成問題清單,并將其作為禮物贈送給下一屆的學弟學妹們。這樣的問題清單,是從學生的角度觀察提出再回到學生中去的,其更接地氣、更貼近童心。
靜態的、強制的、單向灌輸式的規則,無法得到學生和家長的認同,其實施效果可想而知。在微課程實施中,我們通過一場場辯論,讓學生自主形成了“行動公約”:
實踐活動我參與,健康向上有活力;
乘車文明守紀律,團結互助能謙讓。
零錢一分都不花,零食一個也不吃;
電子產品無人帶,物品擺放合規矩。
個人衛生要做好,內務整理不含糊;
按時就寢和起床,尊師守紀我最棒。
一切行動聽指揮,安全時刻記心上;
活動學習兩不誤,收獲體驗共成長。
學生自主制定的“行動公約”,他們在心理上自覺親近不排斥,行為上努力自律不逾矩,確保了社會實踐活動的有序開展。
透過學生編寫的一本本繪本,品讀他們的片段,筆者驚喜地發現,學生們不僅能清楚地描述活動的過程,更能寫出某個瞬間自己的內心感悟:
這種經歷就如同小鳥第一次飛向藍天,體驗飛翔的自由,感受天地的廣闊,太棒了!
蒙上眼睛的瞬間,我如同跌入了無邊的黑暗,擔憂油然而生,心揪成了一團。這時,一雙手輕輕地、穩穩地扶住我的右臂,如一股暖流沁入心田,我頓時如釋重負。哦,原來一次小小的伸手就能給身處困境的人帶來如此美好的感受。
情感就這樣在字里行間流淌,認知就這樣在悄然深化,沒有刻板的說教,只有心的吟唱、靈魂的震顫。
“優秀人物譜”,不是僅提供名字,而是有具體場景的描述,“優秀”是具象的,刺激學生感官時有很強的可感性和示范性,樹立的標桿才有內涵而不顯空洞;“問題清單”,實則引領學生對活動進行全景式掃描,在再一次的回味中辨別是非,在悄然中自我反省。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綜合實踐活動密切了學生與社會生活的聯系,能激發學生關注生活的熱情[2];能讓學校與社會聯結、讓知識與能力交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而要想讓這一價值充分彰顯,學校和教師還得做有心人,在構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同時,遵循教育規律,以兒童發展為本,用心設計卓有成效的延伸微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