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文教學的角度講,課堂教學的品質與教師在教學前備、引學體驗、平等對話等方面的素養直接關聯。
精心的教學“前備”是提高語文課堂品質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提高“備文”和“備生”的能力。一方面,語文教師要具備深入研讀文本的能力,有效“備文”,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正確解讀文本。另一方面,語文教師要能精心“備生”。教師面對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需要了解他們的想法,了解他們對文本、文字、文句等的理解和判斷。在“備生”時,教師需要進行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多假設幾個“如果”;回歸教師角色之中,對自己提出的問題盡可能多地做出假設,反復思量“如果我問這個問題,學生們可能會怎么回答”“要是他們這樣回答,我又該如何應對”等等。“備生”中,教師始終要考慮學生能否理解、接受,對文本會有什么反應,存在什么可能。
在實際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課文中的人和事與學生經驗存在著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學生往往認識不全面甚至出現一些偏差。這就需要教師有“引學”的素養,能夠通過調動學生的經驗、豐富學生的體驗等多元方式,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例如,學生對“斜風細雨不須歸”這樣的舉動不太能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欣賞這首詞描繪的畫面,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漁翁垂釣時陶醉于美景的狀態。顯然,這樣的體會還是比較膚淺、片面的,接下來教師可順勢介紹作者張志和的生平和所處的時代背景,幫助學生加深理解:這首詞中的漁翁就是作者本人,或者說是他理想中的樣子——他是希望自己能過上與世無爭的淡泊生活,沉醉于垂釣而不想回家。至此,學生對整首詞的理解得到了深化。
在實際的課堂師生教學對話中,當學生學習熱情高漲,迸發出的智慧火花往往精彩紛呈,學生思維的廣度、深度有時會讓教師難以預料,教師隨時面臨處理各種奇思妙想的局面,這也正是考驗教師是否具有高超的教技、靈動的教育智慧的時刻。如果教師能俯下身來與學生平等對話,那么學生富有靈性的智慧光芒就會在課堂里隨處閃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能夠抓住文本精心設計問題,與學生平等對話,“放飛”學生的思想。在尊重、平等的氛圍中,學生的學習激情被引發,便能從不同角度思考并表達對文本的獨特理解。富有個性的見解不僅使課堂思維的活躍度達到高峰,學生也得以在思想的碰撞中提升自己的感悟,深化對所學文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