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與應用貫穿于整個初中化學學習的過程,它既是初中化學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可是,學生的學習往往停留在對化學方程式的記憶上,學生對化學方程式的應用能力往往沒有得到發展。對此,筆者經過多年的課堂教學觀察與分析,總結了教學中“五要”。
人教版初中化學教科書中的化學方程式有近50個,教師在教學時如果不重視傳授其中規律,學生自然不容易掌握,學困生更是如此。
化學反應實質是原子的重新組合,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這在整個化學方程式教學中具有統領性的指導作用。學生對“原子數目沒有增減”關注較多,知道要配平,但對“重新組合”沒有深入思考。“重新組合”是怎樣組合?組合有沒有規律可循?
其實,在初中化學知識范圍內原子間組合還是有一點規律的:(1)H元素喜歡與O元素組合成H2O;(2)C元素喜歡與O元素組合成CO2,當氧不足時暫時組合成CO,有機會再轉化為CO2;(3)正價元素喜歡與負價元素組合成化合價代數和為0的化合物。用這些規律就可以寫出絕大部分的化學方程式,就可以將學生從“英語單詞式”的學習中解脫出來。
化學方程式書寫中的“配平”是學習中的一個難點。教師常為學生總結多種配平法,如奇數配偶法、觀察法、最小公倍數法等,這些方法各有特色,但也有其適用范圍。當學生面對具體的化學方程式時往往不知道選用哪個好。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有相對一致的方法指導,不能讓學生迷失在諸多方法之中。筆者建議使用“比例法”,因為原子間的組合是有規律的,組合的個數比也是一定的,只要找到這個比例就可以輕松配平。其具體步驟:首先,根據生成物的化學式找出原子間的組合比例;其次,確定反應物的化學計量數,可以暫用分數或小數表示,使其成比例,再轉為最簡整數比;最后,由反應物計量數確定生成物的計量數。
例如,配平 CH3OH+O2點燃CO2+H2O。
分析:由生成物的化學式可知中,1個碳原子需2個氧原子,2個氫原子需要1個氧原子,則4個氫原子需2個氧原子,共需4個氧原子。1個CH3OH分子中有1個氧原子,還需補充3個氧原子,因此在O2前配上“1.5”,使其成比例,再同時擴大一倍將其轉化為整數比即可。
用這種“比例法”就可配平初中所有化學方程式。通過教師指導訓練,就可幫助學生排除對“配平”的心理恐懼,從而樹立信心。
化學方程式可表示反應物、生成物各物質之間的質量比,且比值不變。正是根據這個特點才可以根據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由此,初中階段的化學內容中代入計算的數值應符合三個條件:首先,必須是質量,體積要轉化為質量;其次,必須是純量,不純量要轉化為純量;最后,必須是實際參加反應的反應物的量或實際生成的生成物的量,沒有參加反應或不是此反應生成的量應扣除,不能代入計算。只有同時滿足這三個量時才能保證其比值相等,因此,化學方程式計算的思維方向就是將不符合要求的量轉化為符合要求的量。
倘若在教學中教師沒有講清這些內容,只是列舉了好多計算類型,將其復雜化,就會使得學生無所適從。
化學方程式教學不能僅停留在書寫上,更重要的是應用。
1.依據化學方程式描述反應的現象。學生描述化學反應現象時往往死記硬背,常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依據化學方程式來描述反應的現象。例如物質燃燒可從燃燒時火焰的顏色、放熱、生成物三個方面來表述;固體與液體反應可以從反應物、生成物的變化來表述;等等。
2.依據化學方程式設計實驗。實驗的設計與評價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也是化學學習所要達到的一個高點。當學生學習完一個化學方程式后,教師要不時地引導學生回憶其實驗裝置、設計原理、現象、反應條件、反應速率等等。從一開始的引導學生對實驗的回憶,過渡到學生學會依據化學方程式對相關實驗進行自主分析、評價、模仿設計,最后實現創新,慢慢地將學生帶到一定的高度,以此促進學生對化學方程式的理解。
3.依據化學方程式推理物質性質。引導學生根據物質的性質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同時根據化學方程式推知物質的性質,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能力。例如,讓學生能用化學方程式表示金屬的三條化學性質;同樣也可以根據金屬與氧氣、金屬與酸、金屬與某些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推知氧氣、酸和某些鹽能與金屬反應等信息,慢慢擴大學生的知識網絡,培養其能力。
化學方程式的結構化有利于學生對物質性質的整體認識,以及對物質間相互聯系的全面理解,可以幫助學生自主復習相關內容,解決框圖類習題。
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從物質的性質、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反應物或生成物的狀態、反應條件等不同的角度來對化學方程式進行分類,從而得到結構化的化學方程式體系。例如可以從物質分類和反應類型的角度考查學生——
(1)化合反應:請寫出可以通過化合反應生成氧化物、酸、堿、鹽的相關化學方程式。
(2)分解反應:請寫出氧化物、酸、堿、鹽分解的相關化學方程式。
(3)置換反應:置換反應可根據反應物的類別再分為三類(金屬與酸、金屬與鹽、還原劑與氧化物),請寫出相關反應方程式。
(4)復分解反應:復分解反應可以生成水、氣體、沉淀,請寫出1個有水生成、2個有氣體(CO2、NH3)生成、7個有沉淀生成的復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
(5)以上四種反應類型都不是的反應:置換反應,如有機物燃燒、CO與氧化物反應;復分解反應,如非金屬氧化物與堿反應;等等。請寫出四種基本反應類型都不是的反應方程式。
學生依此在已有知識中檢索符合條件的相關內容,將化學方程式慢慢結構化,便于今后快速檢索調用。上述問題表面上看是化學方程式書寫的練習,實際是對全冊化學方程式的一次梳理,是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
總之,化學方程式的教學不能僅停留在書寫過關上,更重要的是與其應用相關聯起來,相互促進,螺旋式上升。只要教師心中有明確的目標和清晰的線路圖,一定會將學生帶到預設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