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凌劉 飛
近年來,南京市玄武區的科學教師隊伍不斷壯大,目前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專業、不同年齡層次的專職教師近80名。為了解決科學教師孤軍作戰、各自為政、茫然無方向等問題,玄武區教師發展中心的科學教師團隊以構建“科學教師專業生活共同體”為抓手,以“形成實踐共識”“過共同的專業生活”“探索有效的運行機制”“孕育文化氣質”為行動路徑,引領區域內的教師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氛圍中實現自主成長。
作為共同體,首先要有共識。基于共識,才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樹立現代教育觀,從“理解學生、支持學習、提升學力”三個方面形成“為促進學習而教”的學科教學理念;通過科學教師專業生活共同體的打造,構建有活力、有技能(經驗)、有思想的科學教師團隊,鼓勵教師形成共性中有個性的教學風格;建構“路線學習”“地圖學習”等促進兒童科學思維發展的教學范式;推進“做中學”“STEM教育”“基于任務單的測查與評估”等項目,進一步提升玄武區科學教育的影響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促進學習而教”的愿景是玄武區科學教師專業生活共同體固定身心定力與方向感的“錨”,是玄武科學人的精神圖騰,也是我們的“初心”。這樣的愿景引導并影響著共同體中的每一個人。
教學是科學教師專業生活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們有必要旗幟鮮明地提出自己的教學主張。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要求、《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理念以及南京市“聚焦學習力生長,讓學習在課堂上真正發生”的教育主張,我們將“創設聯結——讓科學豐富兒童”作為共同體的教學主張。
人是一個生命整體,人的身體、情感、心理(認知)是彼此相關、緊密聯系的,教育不能只指向認知,而應將其與身體、情感等聯系起來。萬物皆聯結指向的是科學的本質。
創設先前經驗與新概念之間的聯結。教師在探明學生前概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提取已有經驗,并將其與當前經驗和將來的行為聯系起來,從而幫助學生澄明模糊概念、糾正錯誤概念、豐富單一概念。
創設知識點之間的聯結。教師應引導學生建立概念網。這個概念網是有層級的,最上層的是抽象的大概念,而這個概念又需要有很多事實性的概念做支撐,這張概念網對于學生的科學學習非常重要。
創設概念和情境、知識和經驗之間的聯結。如果沒有情境和經驗做支撐,概念和知識對于學生來說便是蒼白的,所以在概念和情境之間、在知識和經驗之間建立聯結,十分有必要。
創設各學科之間的聯結。增強學科間的聯結能幫助學生發展高階思維,建立更完善的知識體系,從而實現有意義的科學學習。
有一個這樣的教學主張,能讓教師在教學時方向感更強,知道自己的勁往哪里使,從而有助于提高區域科學教學的整體質量。
學科建設的主陣地是學校,落腳點是教師。科學教育的現實情況是雖然專職教師的配備日益受到重視,但由于歷史與現實的原因,各校科學教師的數量大多保持在個位數,甚至有的學校只有一名專職教師,這使得科學教師的教研大多是自主探索、獨立進行,而學科的建設則不成體系。基于此,我們提倡科學教師過共同的教學生活,我們嘗試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阻隔,開展“QQ在線提問答疑”“基于微信的共同學習”“專題微沙龍”“定制微課堂”“主題性在場學習”等教研活動。
其中,“分片研討”是共同體成員比較喜歡的方式之一。我們的片區不僅根據地域來劃分,還根據“片長”的性格特征、課堂風格來細分,教師可根據“片長”選擇片區,這樣的組織形式能讓教師更投入。不同學校的教師在共同的教學內容與方式的引領下,開啟了跨時空或面對面的交流。教學不再是一所學校幾個人的孤軍奮戰,而是基于同一目標的協同前進。
同教學一樣,研究也是共同體專業生活的重要方面。2001年,玄武區成為國家級重點課題“中國‘做中學’科學教育實驗”全國第一批試點區,前后有15所學校加入了研究的行列。十幾年來,“做中學”項目已經成為我區科學教師進行新課改、實踐新課標理念的實驗田,該項目讓教師的諸多方面發生了變化,一批參與實驗的教師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領跑人。
此外,玄武區還承擔了中國科協立項課題“兒童科學概念學習進程研究”中“密度”概念的子課題研究。該課題主要聚焦學生對核心概念的理解。此研究有助于課程內容的調整、教學方法的改善及相應評價體系的建立,從而最終促進學生科學概念的掌握和科學素養的提升。
2015年年底,我區著手STEM項目的研究,2016年我區有2所學校成為江蘇省首批STEM實驗學校,至今我區共有8所學校成為江蘇省STEM實驗學校,玄武區也被評為江蘇省首批STEM試驗區。在“十三五”期間,關于STEM的國家級、省級、市級課題我區一共有4個。課題的深入研究給項目的發展帶來了活力,并進一步推動了STEM項目在全區范圍內的推廣。
從2016年開始,共同體在玄武區教育局、教師發展中心的帶領下,開始了項目“基于任務單促進小學生探究能力發展的區域實踐與研究”的研究。該項目旨在開發學生探究能力的區域測查與評估的新工具,探索出一條測評新路徑,從而不斷完善小學生科學學業水平測評體系。
研究是共同體專業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項目研究的方式,把教師零散的思考變成系統的思考,將教師的“單打獨斗”變成“合作共贏”。當然,共同體也會根據學校和教師的具體情況,為其研究提供個性化的幫助。有的學校具有良好的課程建構條件或是教師已經具備了課程建構的能力,對此,我們樂于牽線搭橋,邀約專家一起指導,全程參與他們的課程建構過程,以課程建設促教師專業發展。有的教師需要開闊眼界,我們則創造機會讓他們走出去。
學習與培訓是共同體專業生活的第三個方面,為此,玄武區構建了以實踐、親歷、互動、對話為特征的區域研訓平臺——研訓工作坊,該平臺以“實踐性在場學習”為主要特征,同時完善“底色課程(主要內容為課程標準、教材解析,教學規范、課堂教學策略指導等)+亮色課程(涉及新教育理念學習,STEM、創客等前沿項目介紹等)+菜單課程(選學學科專業知識等)”的培訓方式,使碎片化的教研培訓結構化,并以此豐盈教師的專業素養結構,激發教師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促進不同個性與不同特質的教師成長。
我們努力用多種方法提升共同體成員的專業水平。“底色課程+亮色課程+菜單課程”的培訓方式讓共同體成員有了目標感,進而將個人專業發展從“跟風式”“應景式”變為“主動式”“自覺式”。
所謂運作機制,簡單來說,就是要在某個特定的時間做特定的事。有了運作機制,共同體才能更好地運行,更好地發揮作用。
雙周四上午的集體教研。集體教研是一種常見的教研形式。玄武區的教研課往往是團隊智慧的結晶。雖然教學的內容與目標是相同的,但每個人實現目標的路徑和方式卻不盡相同。共同體成員會有自己的思考,然后將思考的結果付諸行動,再將成功的經驗展示給其他成員。在交流與碰撞中,教師能尋找到最適合學生發展的那一條路。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能不斷反思自己日常教學中的問題,不斷改進調整,從而實現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
每學期的好書閱讀。共同體一直在努力創設愛讀書的氛圍,每學期,我們都會定期舉辦閱讀分享活動:教育家杜威的著作,某些文學作品,甚至《顏真卿書法作品賞析》這樣有著鮮明個人愛好色彩的書籍都可以成為分享內容。讀書這件事比讀什么書更重要,我們倡導專業閱讀,但也不反對基于個人興趣愛好的閱讀。
每學期的實驗專項研討。實驗是科學教學的組成部分,科學實驗技能是小學科學教師的基本功。但絕大多數科學教師并不具備學科專業背景,因此,具有典型意義、需要特殊操作方法、考驗操作水準的實驗常常成為共同體成員學習研討的對象。我們定期舉辦實驗專項研討活動,主要研討近期教學實踐中學生問題較大的或是教師感到困難的內容。通過群體的討論與研究,共同體成員能明晰實驗的要求,掌握實驗操作的重難點,學會解決實驗中出現的問題。
每學年的野外考察。小學科學教學注重對科學現象的觀察與認識。作為科學教師,我們需要幫助學生學會認識、思考身邊科學現象的方法,為此,教師自己就要有大量的知識儲備。每學年,玄武區會定期組織教師進行野外考察,或是觀花、觀鳥、看星空,或是進行本地地質情況研究。這樣的活動,能讓共同體成員共同學習、互通有無,同時能提升團隊的鉆研與探索精神。
每學年的跨學科教研。近年來,多學科融合式的教研活動正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如何從不同學科的視角看待和解決生活中的真問題,是學生需要具備的能力。共同體致力于開展多學科融合式的教學研討活動,每年與一個或數個學科進行聯合教研,共同解決一個問題,讓多種學科思維武裝教師的大腦,讓科學教師成為具有“大教育觀”的新型教師。
不定期的拓展訓練。共同體的實力不僅體現在專業素養上,更體現在凝聚力與戰斗力上。玄武科學人會定期開展拓展訓練,無論是團隊的定向越野,還是協同登城墻活動,都讓教師在活動中感受到了團隊的力量與協作的重要性,這為促進學科共同體優質和諧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科學學科專業生活共同體的打造,形成實踐共識、過共同的專業生活、形成運作機制都是“看得見”的,而文化氣質的形成是“看不見的”。但看不見并不意味著不重要,文化能讓共同體溫暖而有力量。
教師不是任務執行者,而是思想者、研究者、實踐者和創新者。在共同體中,我們努力幫助與支持每一位教師的成長,用“關鍵事件”進行“榜樣引領”,激發教師的內在動力,使教師成為自身專業發展的主人。同時,成長起來的教師又能反哺團隊,為團隊樹立標桿,貢獻智慧與經驗,進而帶動區域內教師的整體發展。這就使得團隊與個人之間形成了相互依存、協作共贏的局面。用心成長,方能抵達心中的遠方。玄武科學人就是這樣不斷地借力團隊、反哺團隊,從而實現個人與團隊的共同發展。
在區域教師專業生活共同體內,成員會對共同關注的熱點及有研究價值的教育教學問題進行持續研究,并毫無保留地分享研究成果,從而讓不同層次的教師都得到相應的發展,同時也吸引更多的教師參與到課題研究中來。當共享與合作成為風尚,玄武區的科學教師隊伍就會越發奮進向上。
玄武區科學教師專業生活共同體的特質是平等、友善、關懷。在共同體中,青年教師從資深教師處領略教育教學的勇氣與智慧,完善教育觀、學生觀、課程觀;資深教師也能從青年教師那里獲得新的視角,然后重新觀照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而更深刻地理解教育。這種平等互促的關系讓骨干教師不僅有“站起來說話的底氣,也有坐下來傾聽的愿望”;讓青年教師的“跑偏”想法在交流與碰撞中逐漸被糾正,從而走上自身專業成長的快車道。每個人都能得到自己需要的尊重與關懷,這是共同體抱團生長的文化底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