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指導綱要》沒有再以指定領域的形式來呈現信息技術和勞動與技術的內容,而是在課程內容和活動方式部分的“設計制作”中進行了呈現?!霸O計制作”是指學生運用各種工具、工藝(包括信息技術)進行設計,并動手操作,將自己的創意、方案付諸實施,轉化為物品或作品的過程。在《指導綱要》的附件中,有152個推薦主題,其中信息技術教育主題25個,勞動與技術教育26個。而2018年上半年,江蘇省教育廳發布了《江蘇省義務教育勞動與技術課程綱要(2017年修訂)》(以下簡稱《勞動與技術課程綱要》)和《江蘇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綱要(2017年修訂)》(以下簡稱《信息技術課程綱要》)。文件指出,兩門課程分別以信息素養和勞動與技術素養作為課程的總目標。信息素養包括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勞動與技術素養包括勞動素養、技術意識、工程思維、創新設計、圖樣表達、物化能力。它們與《指導綱要》中提出的總目標相比,更加具體,更有指向性。
那么,我們在實施“設計制作”這部分內容時,如何既體現兩門地方課程的原有特質,又切實落實《指導綱要》的基本理念,將信息素養、勞動與技術素養的培養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題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呢?
分析《指導綱要》附件中列舉的25個信息技術教育的主題,它們與《信息技術課程綱要》中的課程內容有如下對應關系:

模塊 對應內容 對應《指導綱要》中的主題信息技術基礎信息的識別與獲取、信息的存儲與管理、信息的加工與表達、信息的發布與交流其余19個主題趣味編程入門、程序世界中的多彩花園、走進程序世界人工智能初步算法與程序設計算法與問題解決、程序結構與設計人工智能基礎、人工智能應用與問題解決、人工智能技術發展 —機器人技術組件與功能、算法與程序、設計與制作 開源機器人初體驗物聯網技術 信息感知、信息傳輸、智能應用 用計算機做科學實驗、體驗物聯網
在《信息技術課程綱要》中,上述5個模塊的課時占比分別為 50%、14%、12%、12%和12%。但從上表發現,《指導綱要》中對應的主題多為信息技術基礎模塊(占75%),其余4個模塊除算法與程序設計占比正常外,另外3個模塊占比不足甚至沒有。而隨著國際上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另外4個模塊恰恰更能體現課程價值。
勞動與技術課程的內容包括勞動、家政、技術和職業準備四個部分,而《指導綱要》的“設計制作”中有關勞動與技術的主題中有近一半體現在技術模塊中,近15%體現在勞動和家政模塊,職業準備則未能體現,但這些內容在“職業體驗及其他活動”中則有所體現。剩下有近四成的內容未歸屬于上述四個模塊,如“創意設計與制作”“生活中工具的變化與創新”等主題。
由此看來,兩門地方課程與《指導綱要》的要求相比,內容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也存在差異性。兩門課程的內容體現出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價值追求且內容更聚焦。而《指導綱要》的內容更強調實踐、開放與整合,強調整體認識并通過主題活動的方式全方位育人。
鑒于此,在尊重兩門地方課程注重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前提下,筆者對《指導綱要》中“設計制作”部分提出創意、實踐、分享的實施要點。
“創意物化”是《指導綱要》提出的四大目標之一。“創意物化”目標和“設計制作”活動方式的提出,體現了從單純注重活動形式向既注重活動形式又注重物化成果的轉變。“創意物化”的實現,不僅需要“設計制作”的支持,需要造物工具和技術的支持,還需要綜合運用數學和科學等多門學科知識。學生在學以致用的物化過程中,不僅能夠提高實踐能力,還能加深對學科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習興趣。
創意的產生要有醞釀的過程,需要對客觀事物有完整的認知,這個過程應該是自然生長的過程。在“設計制作”的主題活動中,在創意設計環節之前,應該有深化認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或是在教師的帶領下進入主題,或是通過自發性的活動產生主題,然后通過系列活動深化對事物的認識,并將認知同探究活動結合,形成需要解決的問題,促進創意的形成,提出相對成熟的設計方案,最后在不斷的解析與重構中優化設計,形成高水平的作品。
綜合實踐活動要有思維的參與,且應該讓“設計制作”從普通的實踐活動升級為能激發學生高階思維的跨學科學習活動。《信息技術課程綱要》與《勞動與技術課程綱要》中分別提出了信息素養和勞動與技術素養,在實踐中,我們一方面要沿著生長軌跡引導學生開展學習與實踐,另一方面也需要研究如何將素養的培養落實在這個過程中。有了計算思維、工程思維等體現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思維的參與,學生的學習才會收獲實效。
《指導綱要》將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習形態劃分為四類,這是為了讓學校和教師更容易理解該課程的活動方式和準確把握每種活動實施的關鍵要素。“設計制作”的目標并不僅僅是創意物化、問題解決,因為設計制作活動往往是從真實生活中發現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并以“物化”的形式服務于生活的。只要主題活動設計得當,價值體認、責任擔當等目標也就能在設計制作的過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實現。
在問題的解決與創意的物化過程中,同伴間的合作交流和經驗分享,對于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看到,學業成績方面的成就并不能保證學生未來能夠成功,而未來的成功者一定是好的溝通者、合作者、創造者和思想者。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導向,在“設計制作”活動中,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分享問題發現的過程及解決的方案,鼓勵他們通過協作達成目標,并通過評價深化溝通與合作,經歷協作、表達、置疑、爭辯、反思和形成共識的過程。
同時,這種合作與分享應當遵循一定的規則。在價值體認目標中,《指導綱要》提出“理解并遵守公共空間的基本行為規范,初步形成集體思想、組織觀念”的要求。公共空間的基本行為規范包括網絡行為準則。信息技術課程也包含這部分內容,但實施時不可能安排過多的課時。圍繞這些目標內容,教師可以開展專題活動,幫助學生成為出色的“數字原住民”,形成正確的網絡空間規則意識,做遵守網絡道德的小公民。
此外,在“設計制作”的學習實踐中,不同學習形態之間、不同主題之間可以彼此滲透、融會貫通。這種融合可以是橫向的也可以是縱向的,還可以跨出課程本身,與信息技術、勞動與技術課程進行融合,沿著成長軌跡,伴隨思維的過程,讓“設計制作”在實踐中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