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偉
(安徽三聯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這就是愛國主義的時代特征。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愛國主義的內容是一定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反映。[1]在中國古代,愛國之士往往具有濃厚的忠君觀念,一般百姓,也是擁護“好皇帝”的。中國古代君權神授的思想牢牢的桎梏了百姓們的行為意識。在經濟極其落后科學不發達的時代,人們把解釋不了的一切事物都歸結為上天或者神的意志。在這種狀況下,包裹著神的外衣的君主便成為了人們仰慕順從的對象。他們所謂的愛國就是服從于君王的意志;為君王征戰天下不惜以身許國。舊中國時期,愛國主義主要表現為反抗侵略,爭取獨立,尋求富強之路。現如今,身處于在社會主義時期,現代的愛國主義絕不同于那種排外的、狹隘的民族主義;也區別于舊式封閉型的愛國主義。現階段愛國主義的核心內容是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當然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反對霸權主義,維護國家的尊嚴和獨立。
革命導師列寧說: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在我國,愛國主義的傳統源遠流長。先人世世代代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和失敗,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代價,譜寫出無數可歌可泣的光榮事跡。[2]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誕生的全部歷史表明:每一次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必然會激起一場巨大的民族反抗,每一次瓜分中國的狂潮,勢必會引爆一場猛烈的救亡運動,帝國主義的侵略愈猖狂,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愈好漲。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一股偉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民族的獨立與國家的富強奮斗不息。
1.五四運動中大學生得愛國行為及特點
在五四運動期間,大學生愛國的行為主要分為以下幾種形式:舉行議會、游行及請愿、集會、街頭演講、罷課等。他們行為的目的在于反對政府賣國、維護國家主權及尊嚴,他們的動機是純政治的,他們的行為都有明確的政治目標。在此期間大學生的主要愛國行為普遍采取了團體組織的形式,學生個體的參與度也很高。
2.2008年大事件中大學生的愛國行為及特點
2008年“5·12”大地震一事對愛國行為的激發作用非常大,其次是北京奧運會,最后為火炬傳遞受阻事事件。“5·12”地震中廣泛激發的是大學生們的同情之感,而它與國家利益、民族意識的聯系則處于次要位置。而奧運會是國家層面的盛世,作為個體能做的非常有限。雖然對國民的愛國情感有一定的激發作用,但不容易引發大規模的愛國行為。再說火炬傳遞受阻事件,可以生發為國與國之間文化與政治上的沖突,大學生在對待這一事件上總體而言采取了冷靜的態度及行為。與五四運動時期的大學生相比,今天的學生組織形式松散,組織化的愛國行為往往由團委發起并落實,而絕大部分學生在其中的參與很少。今天的個別行為不再容易引發為群體行為,愛國行為宣傳的功能也開始弱化,大學生愛國的宣傳動員性已經不再明顯。
我們偉大的祖國,我們優秀的民族,“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涌現了多少感人肺腑的復國詩篇。愛國主義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從來就是巨大的精神力量。熱愛自己的祖國和崇尚民族氣節,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優秀傳統,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精神與真品。
太多人對于傳統文化過于冷淡,原因是很多的,如今的網上快餐文化隊傳統文化就產生了不小的沖擊,大家在生活節奏飛快的現在,都把眼光投向了五彩繽紛的都市生活,迷戀上了網絡,喜歡在網上吃快餐文化,其實自己接受的文化精髓很少,大部分都只有一時的感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傳統, 需要廣泛深入地進行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教育,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要使全體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認真學習和了解祖國的歷史尤其是近代的歷史。我們要抵制封建主義腐朽思想文化,對豐厚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與梳理,在繼承中創新,在實踐中發展。
那么,如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呢?這是一個廣泛而深刻的問題,同時是一個嚴肅的需要長期思考的問題。愛國,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句極其響亮的口號。當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被韓國注冊,當我國的釣魚島受到日本的侵擾,大多數的國人剩下的就只有憤怒,更為可笑的是,還有一部分人是跟著別人的憤怒而憤怒的,甚至裝著很憤怒的樣子,打著愛國主義的旗幟進行公然搶劫。如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說到底,還是一個精神層面的問題。我們國家大力開展卻效果不佳的愛國主義教育,其最大的敗筆就是把國民理想化,把愛國主義教育形式化,于我們學生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愛國主義是知識,要考試,而非一種精神,需要我們用一生去追尋與感悟的堅定信仰。沒有愛國主義情懷的國民是自私的,他們所在乎的只有自身利益。但作為一名普通的大學生,我只希望無論以何種形式開展,都不要紙上談兵。愛國其實就是把生活中最簡單的事情做好。哪怕是拾起地上的一張紙片,不闖紅燈,多關注一則國家新聞都是愛國的表現。你的力量可能很小,然而15億人民如你一般,這種愛國的力量將堅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