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紅
耶魯大學原校長理查德·萊文曾說過:“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后,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說者并非貶低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作用,而是強調學生不應局限于自己的學科和專業的領域,而應該對完整而真實的人類社會發展中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有全面的思考和追求,有責任與擔當地推進社會和人類的進步。在當今全球化與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信息技術開放、共享乃至無處不在的趨勢下,傳統教育中存在的學科壁壘與學法局限已經極大地阻礙了作為“整體的人”的全面發展,不利于培養未來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與人文素養及環境意識,以及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等優秀特質的國家棟梁。南師附中樹人學校的江蘇省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STREAM 課程的構建,希冀在STEM(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理念基礎上,引入閱讀(Reading)和藝術(Arts),平衡科技和人文,在引導學生跨界學習、綜合思考的過程中,讓學生獲得成長。
當今世界,一方面,學科前沿發展愈益細化,另一方面,交叉學科發展也日新月異,更為關鍵的是,人類已經進入信息智能文明時代,知識的共享性、更新速度和折舊速度也日益加劇,讓學生“背下來”的知識已經越來越失去價值,在中學課堂中完完全全的分科學習和僅僅為了分數提高而日益細分的片段學習已經異化了學習的完整性和連貫性,成為割裂學習和碎片化學習,其表現如下。
第一,在教師教學方面,各學科只按照本學科的思維方式和學科思想去教學生認識事物及其發展規律,各成一體,互不聯系,互不配合,互不補充,導致學生極易走向單一固定的線性思維、平面思維,學生未來將不善于在真實世界中發現事物間千絲萬縷的聯系。
第二,在學生學習方面,碎片化的學習導致重復低效,割裂式的學習導致學用脫節,未來缺乏綜合思維和綜合應用能力,嚴重的還可能手腦不協調、發展不平衡,創新能力更是難以提升。
第三,在學校課程方面,學校的校本選修課程雖然領域寬泛、門數眾多,但體系和資源配套不完善,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缺乏融通,尚未建立協同通道,抑制了學校課程的整體效能。
第四,在學生特質方面,我校學生以理科和科技見長,人文和藝術需相應加強,以全面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STREAM 教育理念是STEM 的校本深化而非簡單重復,是要素補缺而非機械累加,是學科領域統整而非松散拼盤。“STREAM”一詞有“小溪、趨勢、潮流”的意思,實施STREAM 教育就是寄望通過引流生活、問題、實驗、工程等項目學習的方式,師生一起穿越不同的學習領域,在藝術直覺、科學探究、技術實踐、數學歸納和人文感發中,發現并理解知識間的關聯,形成對生活、人和世界的完整理解。
基于上述基本認識,學校的STREAM 項目基于學科融合、知識融通、能力融匯,面向真實世界的基本思想和以科學原理、技術手段、數學方法、工程視野解決問題的理念,引入閱讀(Reading)以人文滋養,增強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對問題進行區分、定位及研究、分析的能力,引入藝術(Art)以感染、喚醒當下學生在崇拜科技的過程中易迷失自我的主體自覺,樹立崇尚真、美的觀念,旨在發展學生STEM 素養的同時平衡初中生科學技術與人文藝術素養的雙翼,聚焦全面發展,讓學生養科學精神,用科技之器,展人文視野,求藝術之美。具體包括:
當今社會發展對學生提出了素質綜合、素養全面的要求。讓初中學生經歷STREAM 教育項目中科學、技術、數學、工程、人文和藝術相融通的學習生活,在真實世界的問題中建構知識、增長能力,養成“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成為科學與技術基礎扎實、人文與藝術涵養兼備的,平衡發展、素養全面的人。
基于STREAM 教育理念,校本選修課程選取大情景設計、面向問題解決的跨領域課程融合架構,引入情境閱讀,熏染藝術氣息,注重科技實踐,實現成果的物化和美化;在國家必修課程部分以“成長”為主題構建“學科融入”課程,指向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融入藝術和現代科技,逐步實現學科綜合以及跨學科學習。同時在校本跨領域課程和必修主題課程的目標指向、內容構成、學習方式、時空銜接等方面建立協同的通道。
初步建立課程建設、教研、教學和評估的實踐模式和工作機制,開展有效的項目實驗。校本跨領域課程初步形成全新的體系和教學實施格局。必修主題課程在非畢業年級每學期開設一至二周的“融入課程”教學的實踐。
在樹人學校現有STEM 項目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實現線上和線下聯動,實景和虛擬互補,選修和必修銜接,教師和學生同在的學習場景,提供專屬的實驗室,也開放公共的學習空間,打造STREAM 大廈,為課程教學、實驗探究、學術交流、成果展示提供支撐。借助AI 人工智能技術建設智慧校園平臺,為豐富的學習方式和個性化學習提供服務。
項目的發展首先通過教師的發展促進學生的發展,通過教師的創新帶動學生的創新,通過項目的實施使學生獲得融合生長。
首先,教師在課程開發中提升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我校教師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形成了學校校本課程體系的綱要,清晰地闡述了學校特有的校本課程;根據STREAM 素養的成分、要求確定主要課程內容與課程實施方案;開發、編制基于四大情境的校本跨領域的教學文本和視頻資源,用智慧校園平臺將其發布,為項目輻射的學校提供觀摩、交流的渠道。
其次,教師在課程實施中形成的大教研機制成為學生融合生長的平臺。我們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對現有國家必修課程中的部分學科(如語文、美術、音樂、信息技術、數學、地理、生物等)進行基于現實問題的整合,以STREAM理念設計的學科融入、多位教師共同參與的“現象教學”的實驗探索,形成幾個單元性的主題教學的完整案例,逐步推行“大學科組”教研和“學科俱樂部”的教研模式;(2)開展經典項目案例的教學比賽活動,推進教研的同時收集優質的教學實踐資源;(3)開展融合課程的系列公開展示活動,聽取意見和建議,跨領域綜合教研,完善實施的方案和教學操作內容;(4)進行理論提煉和經驗總結,撰寫論文,所匯集的經驗和案例擬編輯出版專著。
最后,學生在課程體驗中通過跨界學習獲得融合生長。以STREAM 課程中的一個項目“氣象萬千”為例,學生經歷的課程體驗是:從科學領域闡釋氣象數據的意涵及其成因,模擬氣象的實驗并驗證;從人文領域關聯典型的氣象特征與中國傳統文化,開展項目過程的記錄、文學寫作,撰寫研究報告;從技術領域帶領學生學習氣象數據采集技術、搭建裝置;從工程視角優化系統的性能和部署,自主實現氣象數據科學、自動、高效采集;從數學領域對采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和數學建模的分析。
在上述跨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在被工程思維、計算思維不斷沖擊的同時享受著人文視野、藝術情懷的不斷滲入乃至流淌,他們的參與性與創造性被大大激發。跨界學習的整個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與實踐,在真實世界的現實問題中,獲得個人知識與能力的建構,還借助工程設計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在學習與探究的過程中完成對自身生命的發現,進一步催生融合生長,從而逐步培養出富有家國情懷、審美情趣、創新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踐行百年附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優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