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洪
STREAM 氣象環境研究是我校江蘇省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的重要內容。該研究定位于校本課程,立足于學生的生活需要和學校實際情況,基于真實問題情境,如物候變化、風雨雷電等天氣現象,以及地區氣候的差異等,通過跨學科融合的學習,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提出假設、加以驗證,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路徑,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科技與人文素養雙翼齊飛。
課程以社團綜合實踐活動課形式開設,通過教師指導和學生體驗、實踐、交流、研討來開展教與學活動。課程開發與實施借鑒國外經驗,同時注重結合中國傳統歷史文化與地方特色,探索STREAM 課程的本土化和校本化。
課程內容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基于我校新舊校區氣候差異的問題研究(探究型課程),二是基于二十四節氣的科學原理和歷史文化的主題研究(驗證型課程)。
我校于2013 年12 月從察哈爾路37 號搬遷至濱江校區(樹人路1 號),新舊校址相距2.5km,但感覺新校區冬季更冷,風力更大,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們基于此問題開展以下研究。
(1)談天說地:感知氣象認知意義,分析影響氣候的因素,參觀江蘇省氣象臺(Science 科學)。
(2)氣象觀測:利用傳感器等器材,搭建氣象采集裝置,采集氣象數據(Technology 技術、Engineering 工程)。
(3)探究分析:分析數據,提出假設,數學建模(Science 科學、Mathematics 數學)。
(4)模擬實驗:依據假設,設計科學實驗并驗證(Science 科學)。
(5)研討論證:根據實驗結果研討得出結論或修改實驗(Science 科學,Engineering 工程)。
(6)閱讀與寫作:閱讀經典,撰寫研究實施筆記和研究報告等(Reading 閱讀、Writing寫作)。
(7)分享與交流:將研究過程和研究結論制作成視頻分享與交流(Art 藝術、Technology技術)。
該研究基于STREAM 的理念,從科學、技術、閱讀與寫作、藝術、工程、數學等多學科視角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全面分析,促進知識、能力及思維方法的融合、重構與創建,提高解決真實復雜問題的能力。目前氣象裝置已經搭建完工,并已經開始采集、記錄氣象數據。此數據將與南師附中本部(察哈爾路37 號)進行對比分析,進而提出假設,并模擬實驗進行驗證。
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周而復始,是大自然最美麗的韻律,也是我們祖先生活、生產的節奏,被稱為“時間里的中國智慧”。2016 年11 月,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圍繞此主題,我們開展了以下活動:
(1)植物觀察日記:以一年為周期,連續觀察校園或社區中的植物(一種或多種),以植物觀察日記的形式,用文字、繪畫或照片等方式,記錄其不同時期的變化,初步探究其原因。(語文、美術)
(2)體驗二十四節氣:體驗二十四節氣所反映的氣候特點、物候變化,了解其相應農事,適時分享交流。(地理)
(3)探究二十四節氣:通過物理模擬實驗、模擬地球公轉實驗等方式探究二十四節氣背后的科學原理。(物理、地理)
(4)人文二十四節氣:通過閱讀與寫作,體會詩文中的節氣韻律,理解氣象傳統文化。(語文)
課程實施不局限于單純的課堂教學,而是將知識融入實踐、課外生活中,課內課外、線上線下相結合,如課外學生植物觀察日記上傳、教師線上及時點評。
STREAM 教育實施的關鍵在于課程融合,不是將各門學科知識簡單地相加,而是基于真實、復雜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從多學科的視角切入,實現跨學科知識、能力及思維方法的有機融合,多維度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究與創新能力,起到綜合育人的作用,這與核心素養培養非常契合——核心素養本質上是個體在面對復雜不定的情境時,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原理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所表現出來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因此,STREAM 氣象校本課程在開發及實施過程中,我們需要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作為課程設計的依據和出發點,也作為總目標。
STREAM 教育注重學生學習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開展基于真實問題情景下的探索式學習,非常契合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課程以真實問題為任務驅動,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建構知識,培養能力。教師從講授、灌輸轉變為組織、引導;從講解轉變為與學生交流、討論和共同學習;少講多做,做中學,學中做,充分放手給學生實驗、實踐、表達。學生也在真實問題探索中逐步改變過去習慣于“等著老師的指令或要求去學習”的被動狀態,學會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積極思考,動手動口動腦想辦法解決問題。教師要耐心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絕不包辦代替,鼓勵學生不怕犯錯,在錯誤中不斷反思、調整。比如學生在學習二十四節氣的科學原理時,利用小地球儀模擬地球公轉,用激光筆代表太陽直射點的變化。學生剛開始做實驗時出現了很多錯誤,如將地球的公轉方向搞錯,再如在公轉過程中地軸的指向發生偏移,等等。這時教師不能著急,不能包辦代替,要引導、等待學生自己發現錯誤糾正錯誤或者主動向老師求助。學生在錯誤中學習,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和進步。
STREAM 氣象校本課程區別于分科教學,屬于跨學科融合的教與學,需要地理、物理、語文等多學科教師共同教研、共同備課、共同上課。教師間既要摒棄各自的學科本位,圍繞主題用學科融合的視角來積極探索課程設計及實施,同時又要在課程整合框架中發揮各自專業特長,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多種認知通道的協同,真正發揮STREAM 教育的核心價值。
項目開展以來,我們每周開展跨學科教研,通過深度教研,教師的專業水平得到了提升,學科視野更為廣闊生動,不僅保障了STREAM 氣象校本課程的高質量開發及實施,而且在學科必修課教學中也能發揮出STREAM 理念的優勢。
當然,由于STREAM 課程的實踐體驗性的特點,若充分放手給學生“動手做”“真體驗”,課堂時間往往不夠;而由于時間的限制,會使得教與學活動不能充分、深入。這個問題需要進一步研討解決。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心臟,決定著學校教育的品質。STREAM 課程不僅是跨學科知識的教學,還是整體論視角下的“課程再造”,更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思考方式。STREAM 氣象校本課程的實踐研究將激活整個學校課程改革,真正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帶來知識融合、能力融匯、方法融通,促進學習過程的再構和思維方式的重塑,培養能夠應對未來社會挑戰的綜合性、創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