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而言,無論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還是職業教育的教學成果,從類型學意義上看,在其產生、發展和被各省推薦出來參加國家評審的過程中,大致呈現出兩種運行邏輯:一是注重規劃設計,行政和科研力量制度化地介入成果課題立項以及課題實施全過程;二是注重自主生成,由教師、職業院校基于自身專業教學的實際問題自主探究,研究主題和實踐策略也隨現實需求變化而變化,行政和科研力量只是發揮輔助作用。客觀上來說,二者既相互對立又相互關聯,從提高成果質量的角度說,需要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以解決目前暴露出來的成果偏向中宏觀,一線骨干教師、市級教研人員參與不充分,教學特色不鮮明等問題。
部分成果偏向中宏觀,過于集中在體系、體制和機制層面,是相對突出的問題。盡管這些成果與微觀的專業教學以及課程內容要求等有關,但是較少具體落實到課程、課堂上,在教師和學生身上的體現也不明顯,或者即使材料中寫了,但看不清楚真實的關聯。要解決這個問題,可發揮規劃設計的作用,減少對宏觀、中觀類教育教學課題的立項,增加對課程、課堂類課題的立項,并且在成果立項方案中明確提出指標要求,引導立項單位或者有志于申報成果獎的單位聚焦課堂和課程改革,關注實踐探索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并要求申報單位通過測量教師和學生加以驗證,以此引導成果切實關注質量提升。當然,不同地區、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職業教育采取的策略應有所差異,江蘇等東部發達地區可以將行政主導和學校自主有機結合起來,而中西部相對落后的地區更需要系統且符合實際的規劃設計。
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第一完成人相對集中于行政領導是一個需要面對的問題。盡管行政領導更易于調動與整合資源做好成果項目,但是一線骨干教師少,基層教研員參與不充分,容易挫傷一線骨干教師、基層教研員的積極性,也容易導致成果不具體、缺乏鮮活的生命力、缺乏必要的理論支撐、僅局限于做法經驗的泛泛總結等問題。調動一線教師、基層教研員的積極性、主動性,激勵基層教師和教研人員立足日常教育教學問題做研究,在反思性實踐中生成有價值的成果,需要優化成果培育、遴選程序和要求。
成果特色不夠鮮明是比較普遍的問題。對于特定職業院校的教學成果而言,既需要體現職業教育的一般規律,在教育教學中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實施多元合作育人,落實國家經濟社會政策、教育政策等,又要體現地域、學校和專業的固有特色,特別是獨特的歷史人文風貌。結合理念、對象、資源以及條件等主客觀差異做出特色,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對于四年一屆的常規性教研盛事,我們期望每一屆教學成果獎都能留下獨特、富有啟發性的成果案例,留下可供借鑒但不可簡單復制的做法和模式,并給我們帶來更多扎根實際的行動智慧、反思改進的勇氣與力量。